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长城教学反思爬长城教学反思6篇 长城教学:反思与启示

长城教学反思爬长城教学反思6篇 长城教学:反思与启示

长城教学反思是一项由教育专家、学者发起的教学研究活动,旨在探索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该活动以长城为象征,鼓励教师及学生跨越学科、文化、国界,促进全球化教育。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长城教学反思的意义及价值。

长城教学反思爬长城教学反思6篇 长城教学:反思与启示

第1篇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长城教学反思爬长城教学反思6篇 长城教学:反思与启示 第2张

第2篇

为了上好《长城》一课我精心的准备了课件。详细地书写了教案,但是教案与课件并没有向我预想的那么好!

上课前,我首先从网上下载了大量资料,再重新进行整理做成了精美的课件。

当大屏幕上出现长城雄伟的身影时同学们一个个发出:“哇,哇!”的惊叹声。说实话我的课件的确漂亮,不光展示了长城春夏秋冬的美丽图片还将长城的过去和现在面貌进行了对比。加上视频录像的动态效果,学生当然喜欢。兴趣很高,情绪高涨。

但是我觉得有好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沉浸在精美的课件中根本顾不上认真思考问题。在讲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学生们大多运用书上的句子回答了,有的甚至心不在焉。我都有点失望了。

可是有一个同学的发现将这节课带向了高潮,他说:“老师我还发现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设计合理。”“噢?何以见得?”我追问道。

你看每隔300米就一个城台,很合理。为什么?可以传递消息,远了看不见。”

“还有即使敌人占了一个城台也不会很快占领另一个,还可以反攻。”

唉!我精心准备设计的问题他们不感兴趣,同学偶然间的一个小发现竟然让他们那么感兴趣,我在失落的同时也反思我自己,看来我备课还是没有备好学生。只有以后考虑了学生,这样我的课才可以收学生欢迎,教学也才可以取得成功!

第3篇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第4篇

?长城》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5篇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6篇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由长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准确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思维的真实流动和情感的激越勃发的生成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教语文的快乐。

特级教师王淞舟老师在《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我以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即认识长城,让长城的形象在脑海中、在心中不断充盈、深厚,使课堂、教师、学生、作者、文本浑然一体。

我在课前谈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哪些同学去过长城,把你看到的和学生聊一聊,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长城》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长城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此设计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上课伊始,学生就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探究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时需要问题作为引导,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初读的要求: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此时对长城的印象比较粗略,直观,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赞美、想大声读的句子读出来,或边读边仔细地琢磨体会,把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把体会写在旁边。以“感受长城形象”这样一根主线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给了学生“我即作者”的阅读体验状态,亲身经历感受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情境、联系历史背景资料感受长城,由长城去感受中华文化,此时,长城在我们心里,不再是有条石和方砖筑起来的城,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文化视野的浓缩,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文本是不够的,尤其是读它时,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查阅关于长城的资料并认真阅读这项作业,在课堂上,结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长城的了解,我适时补充或纠正,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古代劳动人民修筑如此浩大工程的艰辛和不易,还有他们的无穷智慧,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当然,文化的熏陶、思维的拔节、生命的跃进,如果只停留与课堂,只停留于感受,显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这种思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呼吸之间、在意念之中,教学才产生了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与朗读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精神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看到了学生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历程。例如:

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都被长城的长和雄伟的气势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大声读,想赞美长城。我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再去品味句中重点词,学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独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之后,我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比此前有进步,但我认为学生读得感情还不够充沛,我范读,再让学生读,学生此时的朗读又有了提高。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了解长城的“城”各部分的构造及其作用时,了解“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长城”这一知识点后,我用诗化的语言、真实的感情讲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用两千年的时间来修一道军事防御工程,此时在你心中,长城的长还是指他的长度长吗?长城的长不仅是长度长,还有修筑的年代长。有了这样的感受,当你看到长城时,会怎样赞叹?再读第一自然段。在教师语言渲染的推动下,学生此时的朗读是发自肺腑的读,听不出带有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读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让课件不成为课堂教学的“虚设”;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终至无痕的课堂。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em8v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