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7篇 《跳出音乐天地,享受问候的舞蹈》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7篇 《跳出音乐天地,享受问候的舞蹈》

本教案以大班儿童为对象,结合学生的音乐爱好,通过一段简单的问候舞融合游戏和童谣等元素,旨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音乐感受力和交际能力,引导孩子们积极、快乐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中。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7篇 《跳出音乐天地,享受问候的舞蹈》

第1篇

引导幼儿回忆观察到的鞋匠的劳动。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鞋匠的劳动。

(3)教师:还有哪些动作看不懂?(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对图不理解的地方,并告诉幼儿,等一会会有办法帮助幼儿看懂图片。)

2.请幼儿欣赏乐曲,根据乐曲想像情境,创编鞋匠补鞋的动作。

(1)教师: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说说听了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帮助幼儿整理出鞋匠补鞋的完整情境。

(1)教师: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完整地做鞋匠舞劳动的动作。

选择幼儿创编的动作随音乐做一做,教师着重引导幼儿在两个人共同舞蹈时注意动作的协调,例如两个人要同时先出右脚等。

在进行本次活动中,我在音乐技能方面,首先让幼儿随音乐合拍地做鞋匠做鞋子的各种动作,让幼儿能够对不同的节奏做出反应,自如地跟随音乐变化节奏动作。在情感与社会方面,我强调幼儿与同伴合作舞蹈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合作的幼儿要知道自己扮演的是鞋匠还是顾客,并在相同音乐的地方做出不同的动作反应,要求幼儿能够不受同伴动作的干扰,做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虽说事前准备了一些动作,但是我在活动中留给幼儿大量的学习空间,例如多次在活动中问幼儿“有没有动作看不懂”,当幼儿表达自己看不懂时,我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通过下面环节进一步引导让幼儿自己发现规律,把创造的空间留给幼儿。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7篇 《跳出音乐天地,享受问候的舞蹈》 第2张

第2篇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音乐教育。也有人称为是"从钢琴凳上 (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是世界着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我班曾组织过奥尔夫音乐活动,孩子们对奥尔夫音乐活动有一些经验,而且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本次活动选自《奥尔夫音乐"跟我摇摆"》教材,我将多个素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变与组合:借助"围着一棵大树",让孩子巩固节奏(x x | x x x 0 |),掌握集体舞中"拍手游戏"的部分;运用"宝宝的礼物",使活动张弛有度,动静交替。力图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激活幼儿参与的热情,为孩子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体验。

2.学习《问候舞》,掌握新的集体舞中"互换朋友的方法"。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知识准备:有集体舞的经验;玩过节奏游戏《围着一棵大树》。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围着一棵大树》、《问候舞》、《给宝宝的礼物》音乐。

"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玩一玩节奏游戏吧!请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x x | x x x 0 |"

"我在花园散步,看见一棵大树,你看我是怎样做?"(教师带领做拍腿、拍手的动作)

"我还可以这样拍。"(教师示范)"我们听着音乐来玩一玩!"(幼儿练习)

(一)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支问候舞,小朋友们都跳的非常出色!"

(二)鼓励表扬"老师今天带来了8样礼物,来奖励大家!请小朋友把小手拿出来接受我的礼物吧!"

没有过多的教具、太多的修饰,目的是希望幼儿在较少干扰的状态下初次体验与感受集体舞带来的快乐。由于本班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与尝试集体舞;加上之前的经验积累不多;改变了活动环境;听课人员太多而干扰了孩子的专注性学习,从而影响了最后听音乐连续舞蹈的流畅性。

二、之前的活动设计,一直考虑的是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力求逐一攻破,达到教学目标。

构成集体舞是三个基本要素:音乐、动作、队形,要想把集体舞有序有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把握好每个环节的关键点。

1、在熟悉音乐的环节中我把律动植入乐曲之中,轻松引导幼儿感受乐曲风格与节奏变化。

2、本次双圈行进式的集体舞中的男前进后退比较难,我就结合口令提示:123456拉手、2234伸手拉手、开花后退回到原位,明确清楚,便于记忆操作;b段的无旋律三拍子,我就结合简单的儿歌——握握手、敬个礼、换朋友、敬个礼;口令合拍紧凑,衔接自然。

3、在交换舞伴的环节是容易出现混乱的时候,所以,活动一开始我把椅子摆成两个同心圆,幼儿分男坐在椅子上,活动时再把椅子叠放在傍边。这样幼儿就非常清楚的知道里圈与外圈,避免重新因整理队形带来的混乱。

第3篇

1、请幼儿观察老师两组无声动作,然后讨论:这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老师做有变化动作的时候,音乐中出现了怎么样的音?(边做动作边放音乐)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师幼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1、讨论:这个变化的音是怎么在变呀?(有长有短)这个有长有短的音在曲子里有多少个呢?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看看前面都是?后面的有什么变化?

小结:这个有趣的音在每一句的后面像个小尾巴,叫它“尾音”,尾音有长有短,一次比一次多。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提示幼儿前面不撕,尾音时再撕)

1、教师哼唱邀请幼儿跳问候舞:你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说说玩法)

第4篇

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初步学跳双圈集体"筷子舞"。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2、每人一副筷子(两双一捆,用橡皮筋扎紧,尾部系上绸带),幼儿腰扎红腰带。

(1)自由创编男、女小朋友的舞蹈造型动作(预备动作)。

师:小朋友,筷子可以在胸前敲,还可以在身体的什么位置敲呢?

(6)站成双圈(女内、男外),完整地跳1~16小节的舞蹈动作。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在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的积极性都很强,由于课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儿都十分兴奋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夹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确拿着筷子的幼儿可以很快就夹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儿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幼儿是否还不够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让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尽量的抛开汤匙进而使用筷子这样会不会慢慢改进幼儿拿筷子的错误拿法呢?在实际生活中尽量让幼儿实行这一措施。

课堂的气氛还算稳定,幼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只是幼儿能不能正确的拿好筷子进餐这方面还需要大大的加强!

第5篇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提问:老师做有变化的动作时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音?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身体声势。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提示幼儿欣赏尾音的变化。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的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呢?

◆问候舞:随音乐的尾音长短变化边说"你--好"边握手再把手弹回来。

◆幼儿创编邀请动作,再跳一次问候舞。 活动反思:

?问候舞》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是一首曲式结构循环往复,尾音部分音长变化明显的曲子,每一段旋律中尾音出现的次数各不相同,而且尾音的节奏都有变化,有长有短,完全没有重复,这对于幼儿理解记忆乐曲有一定难度。

幼儿园进行研究音乐开始,图谱昂视是非常受用的,因为图谱方法是用符号把听到的音乐元素符号化,通过视觉艺术的载体形式将听觉艺术展现出来,帮助幼儿从听觉到感受,从感受到思考和体验,再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表达。符合孩子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第6篇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2 材料准备:音乐 cd《竹竿舞》、律动 vcd《竹竿舞》.音乐 cd《铃铛舞》、脚铃(腕铃)若千、幼儿音乐册;竹竿四根、手花(红、绿两色)

3.常规准备:幼儿排成圆形并盘坐在地上,在每位幼儿的身后放一副手花和脚铃(腕铃)。

师:“《铃铛舞》是我们都喜欢的一个苗族舞蹈,让我们听着好听的音乐一起快乐地舞起来吧!

师:“跳完了《铃铛舞》,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竹竿舞》吧!

三.教师引导幼儿从音乐、道具、饰品和舞蹈中去观察。

五.幼儿戴上椅子下的手铃和脚铃,随教师一超学习本动作。

六.教师请 4 个男孩敲竹竿,其他幼儿排队并依次根伞节秦跳竹竿。

儿歌:我的脚上有小铃,铃铃铃铃真好听,两个手上都有手花,你说好看不好看。

十.在《竹竿舞》的音乐背景下,教师引导动儿收拾好手花和脚铃,并穿好鞋子。

十一.请动儿翻看幼儿乐册,说说拍拍图示的节奏。(此环节也可放在活动开前,帮助动儿感知节奏。)

2 扮演角色练习脚步,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学习,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

3 图谱不是很有效,部分幼儿已学会脚步,故不看图谱,自顾自练习。

4 分组后,幼儿仍没能很整齐地跳竹竿,也许是教师在幼儿刚学会脚步的基础上就想让每组幼儿同时跳竹竿,为难孩子了,也许是教师的引导策略不够好。

第7篇

大班下半学期开始尝试性的让幼儿接触各种形式的舞蹈,《圆圈舞》是一种起源与英国的舞蹈,它通过舞蹈中的"问好、握手、交换舞伴"等细节帮助一些陌生的人更快的成为朋友。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觉得,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只有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才能使活动具有生命力,活动才会真正的属于幼儿一、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应激发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性。《圆圈舞》出现于英国乡村舞蹈,肢体动作并不丰富,动作简单、规律、通常都包括交换舞伴的环节,十分简单易学,很适合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幼儿的兴趣也非常高。

新《纲要》中指出:老师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圆圈舞》活动中,教师都让音乐"说话"、让幼儿"说话"、让图谱"说话",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熟悉音乐旋律,从而更好的进行舞蹈的演绎。

1、学习英国民间舞蹈《圆圈舞》,感受4/4拍与3/4拍的交替音乐节拍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学习民间舞蹈《圆圈舞》中交换舞伴并向伙伴问好;学看图谱,根据图谱来排列相应的队型

经验准备:理解图谱中各个图形的含义(如:○代表妹妹;□代表弟弟等)

一、律动进教室--《宾果》(bingo)cd播放《宾果》音乐,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根据老师手势的暗示,改变队型进入教室。

a队型--1人变2人b队型--2人变4人c队型--4人变2人d队型--2人变1人,围成圆圈【设计意图:律动音乐《宾果》是一首节奏轻快、跳跃的曲子,它不仅能渲染现场气氛,更能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音乐带来的奇妙世界,感受音乐的快乐。】

--师:"在英国有一种传统的舞蹈《圆圈舞》,它是种神奇的舞蹈,它能让原本彼此不认识的幼儿在跳完《圆圈舞》后很快的成为好朋友,因此人们也叫它《交谊舞》。"【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幼儿了解一些关于欧洲等地区的民间舞蹈,拓展幼儿的音乐知识与眼界。】

2.《圆圈舞》的欣赏与音乐解读--师:"听听看,你发现了歌曲里的哪些秘密?"(《圆圈舞》是4/4拍与3/4交替的音乐节拍)--师:"听了这个曲子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圆圈舞》的曲式结构是a、b两段体,幼儿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区分。但是《圆圈舞》的音乐节拍是有变化的,且变化不明显,幼儿不容易区分,需要在老师的暗示和反复欣赏音乐后才能进行区分。因此,在欣赏音乐环节,需要老师单独"拎"出来,幼儿只有在理解音乐的节拍后才能将舞蹈进行演绎。】

3.《圆圈舞》的图谱队型--师:"看看《圆圈舞》的图谱,你能根据图谱找到自己的位置吗,试试看!"图谱1(即动作分解1)--请幼儿们站成圆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组成一队舞伴。

图谱2(即动作分解2)--女孩手拉手向圆心方向走一个八拍,男孩原地站立。

图谱3(即动作分解3)--男孩向圆心行走一个八拍,行走到自己的女伴左边(位置不变),并将双手从女孩前面伸出。与两边男孩的手相拉,女孩原地站立。

图谱4(即动作分解4)--1.男孩将双手举起并翻到身后去,女孩从男孩双手举起时搭成的"小山洞"中钻过去,但不移动脚步。2.女孩将双手举起并反到后面去,男孩从女孩举起时搭成的"小洞"中钻进去,但不要移动脚步。此时,男孩女孩的双手都在身后且女孩的手在男孩手的上面。

图谱5(即动作分解5)--所有的幼儿都放开手,所有的幼儿向后转身并拉住自己舞伴的手,回到第一个大圆圈的位置。

图谱6(即动作分解6)--回到自己的位置后,舞伴面对面。

图谱7(即动作分解7)--女孩和自己的舞伴面对面并用右手相握,从舞伴的左边想圆圈方向走。

图谱8(即动作分解8)--幼儿们彼此背对自己的以一个舞伴,而面对新的舞伴。

图谱9(即动作分解9)--音乐结束,回到动作分解1开始重复整个舞蹈。

?设计意图:通过图谱即动作分解(ppt)的展示,帮助幼儿更快地学习舞蹈动作和舞蹈队型。】

4.《圆圈舞》视频观看【设计意图:通过《圆圈舞》的视频观看,帮助幼儿更直观地学习舞蹈。】

5.《圆圈舞》完整表演--师:"现在,我们一个个弟弟都是英国绅士,一个个妹妹都是英国淑女,让我们跟随音乐共同跳起这神奇的舞蹈《圆圈舞》。

?设计意图:完整表演舞蹈《圆圈舞》,体验舞蹈的快乐。】

本次活动教师在以彩带舞的轨迹请幼儿在圆圈上进行添画,完成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画讲述一个故事。老师在示范时更多地是添成太阳花朵等几幅简单的图画,没有更多给幼儿观看一些关于圆圈可以变成什么的案例,所以导致幼儿在画的过程中都是和老师一样的,并且在讲述故事时幼儿也不能很好的讲出。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em8o01.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