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整理5篇 培养高中学生地理问题研究能力:一份整理好的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整理5篇 培养高中学生地理问题研究能力:一份整理好的地理论文。

本文主要研究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问题研究能力培养,通过整理相关地理论文,探讨如何提升学生针对地理问题的研究能力和解决方法。同时,也将探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整理5篇 培养高中学生地理问题研究能力:一份整理好的地理论文。

第1篇

何为探究式教学,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采用探究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一般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带领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或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地、不依靠旁人地、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探究式教学法的前提,是教师要在课堂中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紧密结合课堂所教授的知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思考解决问题,最终由教师对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情况进行总结,并得出全面的、客观的探究结果,通过多次这样的锻炼,逐渐实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定位。对于教师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定位是引导者、问题提出者、探究路径导向者以及最终的问题总结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主导地位,改为引导,通过科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独立分析潜力,保证通过课堂问题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定位是主导者,是探究分析的主体,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最终得出问题解答的结论,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探究流程,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等。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应当遵照科学、可行、有规律的流程进行,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此才能将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在此,通过对当前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总结如下: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式的氛围,即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或者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创设探究式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一个具有足够的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适当启发学生的思路。例如,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宇宙星体视频资料,并向学生提问诸如“银河系有多少颗星体”的类似问题,构建出探究式的课堂氛围,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提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至此,探究式教学中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即提出,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即可。

在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结束之后,邀请学生进行发言,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在发言结束之后,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及教学计划,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最终总结出一个完善的答案,并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阐述。这样的探究式问题分析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自主解决分析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协作分析及总结能力,可以说这样的探究方式是最佳的、最合理的。

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之后,即进入小组发言环节。同样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例,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应当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对“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在每个小组总结之后,教师应当对小组代表总结的内容进行适当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思路新颖和观点鲜明的`地方进行适当表扬,使小组讨论的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在所有的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当综合各个小组的套路结果,对“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学习到分析问题的合理方式。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相信通过正确应用探究式教学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整理5篇 培养高中学生地理问题研究能力:一份整理好的地理论文。 第2张

第2篇

”可见高中地理课程的复杂与困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教师达不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学生也学不到地理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地理课堂注意力的有效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头到尾对高中地理课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因为又要背又要记,十分枯燥,对地理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就要对学生说:“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地球有所了解,可以增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的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扩展我们的胸怀,能在我们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带我们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好处。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在黑板上挂图,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有学者对学生讲了个案例:我们的地球好比一辆远途旅行的汽车,这辆汽车规定成员是50亿人,我们给这辆车准备了相应的燃料,给乘客准备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的途中,我们无限制、无规划地乱搭乘客,汽车就会严重超员,车上备用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结果不到目的地燃料就会被耗尽了,汽车会中途停下,或者是车子底盘变形,轮胎也可能会爆破,在缺食缺水的情况下,会导致客人死亡。这样一则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考,就会令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达到积极活跃的气氛。

在传统概念的教学方式下,多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黑板、粉笔、地图等方式为学生讲解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位置,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比较繁琐,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动态地展现地理现象,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

第3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阅读”部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它是对课文知识的必要扩展,体现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地理2》第四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中,“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就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这是一个重要知识,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按照“阅读”内部的三个时期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在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活动:①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属于哪个时期?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②我国鞍钢的发展主导因素又是什么?③日本福山钢铁工业发展属于什么类型?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即可归纳出“就近煤型”、“就近铁矿型”、“临海型”三种钢铁工业布局类型。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应对三种类型型及变化进行简单拓展,提升这部分教学的次层性。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转变过去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旧模式,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巧用教材中“案例”教学,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教材不论在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中都呈现大量“案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典型性和说明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环节的教学,能使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第4篇

改革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旧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急待改革,特别是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尤为重要。只有素质提高了,才可迎接到新世纪的挑战。而地理学科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今地理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我认为要想顺利实现地理教学向真正的素质教育转轨,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的观念,改变老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大胆革新,走出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人才。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废除“独角戏”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的实践得出结论:只要努力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使学生听课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一启即发。

例如:我在讲高中地理第一单元1.5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一》,讲到“地方时”一段内容时为搞清日界线的道理,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先生的哥哥比后生的弟弟小了一岁,随后问学生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间开始讨论,有的说是坐飞机生的,有的说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学却沉默不语,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动脑考虑,用己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此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又绘制了一幅简易图

然后提出问题:(1)东12区和西12区是否是一个时区?它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不是一个时区,但合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2)日期线东侧是西12区,而西侧是东12区,东12区时刻与西12区时刻是否相同?学生回答相同,日期又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同,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24小时),进一步升华,既然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又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先生的哥哥一定是在日界线西侧东12区出生的,而后生的弟弟则在日界线东侧西12区出生的。从而得出了弟弟比哥哥大的结果。

时间换算问题在初中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到高中同样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除了讲清时区划分理论知识外,应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这样得出结论才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上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会知识不会实际应用,培养出的人才也只是理论上呱呱叫,实践又是一套(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而当今科技的时代,这样的人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为此要想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只有突破小的天地,才可学到课本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讲述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月及其变化一题时,首先阐明月球是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月球的圆缺现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中主要通过图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性。在分析月相成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在p9图下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缝隙、了解朔、上弦、望、下弦四个位置时,月、地、日三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很显然从1.10图中可以看出月球在位置a和c时,也就是在朔和望时,月、地、日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在b和c时,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时,三者是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会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这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条件。

月相的变化是可以直接在实际观测到的内容,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讲清以上理论知识外,本着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半球中纬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晚间定时定点对月球圆缺进行实际观察,以一个月为一个时间单位,在这段时间主要观察四个晚间上弦、下弦、朔、望月。通过实践的观测联系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上弦月月面朔西,下弦月月面朔东的真正道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既能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又提高了学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由“传授知识”变“传授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师讲一点学一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长此下去,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能主动获取知识。为此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必须真正的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自己从中获取知识。

例如:讲第二单元第七节气候资源中第三个问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气候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气候资源有关系,最密切应是谁?学生回答农业。(2)气候资源为农业提供什么物质和能量?同时适应补充:光照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一般光照越强,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越多,农作物果实也就越饱满,当然产量就越高。而热量直接影响农作物有机体的主要活动机能,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它们所需要的适宜热量条件下才可进行。

(1)提示: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种植制度分别是一年几熟?为什么?

(2)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作物结构有何不同?

(3)东北平原农业可否一年三熟?为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每项答案,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数量和结构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一个合理的种植的种植制度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取得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合理而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生态农业、主体农业)利用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根源,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灵活性的人才,很难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视、电脑、幻灯等直接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来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文中地理第二单元2.5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就可以完全利用电视进行系统的教学。因为常见天气系统包括:

每项知识都配备有各自的插图,可将课本中的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连同锋面气旋图,制作连续的软件输送入电视之中,以动的形式连续的活动变化从发生前到发生后来完成本节的全部教学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轻松愉快的使学生从电视中学到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直观、省时,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地理教学的改革,不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同教育观念,教学体系、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同步进行才可奏效,这就要求当今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实际方案,以满足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第5篇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话多从自我出发,能静下心来倾听的不多,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就要先有倾听的意识,接着再教给倾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倾听训练,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同时也提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听”与“倾听”的区别是什么?[1]“听”与“倾听”,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听”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接受和捕捉,是人对声音的生理反应,是人的本能,是被动的;而“倾听”是将声音转换为意义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理解、评价和反应四个阶段,需要利用逻辑思维和原有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由此看来,“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谈话过程中所表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倾听也是一门艺术。

卡耐基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上帝创造人时给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要人少说多听。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老师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聊天、做小动作、发呆,没兴趣倾听;老师提出问题,有的答非所问,有的答不到点上,不认真倾听;别的学生回答问题,有人打断,有人窃窃私语,没耐心倾听;在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随便插话或立即否认,或没兴趣再听,这除了耐心不够外,还有先入为主,带着成见在倾听;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听完让其复述内容,他只能说一两句或什么都说不出,这是只用耳朵不用心倾听。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是家中的太阳,自我意识强,为人处世多从自我出发,很少顾及到他人的感受;表现欲强。小学阶段尤为明显,老师提出问题,争着发言,没被允许,就心生怨气,不听他人意见。家长和老师也大多只强调学生好好听课,至于倾听,倾听的重要性,怎样倾听,谈论不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倾听的意识和习惯。再加上现实浮躁的环境,学生能静下心来倾听的较少。

在传授方法之前,要先树立“倾听”的意识,要让学生清楚“倾听”的重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是一种修养。一是反复告诫学生,会倾听是有修养的表现。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让别人听是一种艺术。二是家校联合,联系家长,告知教学计划,让家长也时时提醒。三是标语提示,可在教室张贴有关倾听的标语,让学生自己从名言中吸取力量,转化修养。四是推荐优秀书本,适当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优秀读物,只要有一两个学生读,就会慢慢带动其他人。其次,要让学生明白,会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能获得信息,“一个随时都在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人,可在闲谈之中成为一个信息的富翁”。倾听能发现问题,既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问题,也可以对照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倾听能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研究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学会倾听的人,才能关心欣赏别人,人际关系才会更加融洽。要让学生明白:会倾听的人才会学习,只有听清了别人的观点,才能集众所长,成为最会学习的人。倾听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态度决定一切。要反复告诉学生,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倾听也是这样,我们要尊重讲话者,这是倾听的第一步。人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去理解每一个讲话者的内容、情感,才能抛却自己的成见,理解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带着虚心学习的心情去倾听,倾听别人的.优点,也倾听别人的不同点。只有用尊重、理解、虚心、学习的态度,你才能心平气和地倾听,你才能听有所得。一是要专心,坐正身体,不东张西望,不交头接耳,不身在曹营心在汉,要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倾听。二是要有耐心,要耐心听完,不随便打断,不急于表现。即使不赞同,也要等听完再发言。三是要细心,细心倾听发言者的内容、情感、语气、语调,并结合人物体态,揣摩发言者隐含在言语背后的信息(非言语信息)。四是要用心思考,发言者的主要内容我能否概括,发言者的观点是什么,有无道理,好在哪里,错在哪里,我还有什么补充等。同时,倾听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坐正身体,不做与倾听无关的事情,眼睛注视讲话者,用微笑或点头来回应等。倾听的前提是安静。只有在安静的氛围中,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专注倾听。要让学生静下来,可采用:

(1)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慢慢静下心来。

(2)提醒:教师提醒,注意不要急躁,要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似的善意提醒。也可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醒,有时不用声音,将手放在嘴上,示意就好。

(3)交换角色,换位思考。让喧闹者当老师、当主持人,来体会吵闹时的心情。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倾听榜样。“没有学会倾听的老师,就没有学会倾听的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老师首先要会倾听。王尚文教授说过:“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老师要努力营造倾听的教室。

(1)专注耐心,暂忘教案。“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的确,在教学中老师更多地是关注每节课的进度,所以在倾听学生发言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也就是带着答案在倾听,如果学生的发言与答案不符,要么引导学生接近答案,要么不与评价。这种倾听及反应,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影响其他学生的倾听意愿。所以老师在倾听时要暂时忘掉教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专注耐心,不要畏首畏尾,被教案死死捆住[2]。

(2)关注个体差异。教师要想听到学生的不同心声,就要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各异,在发言时有的声音哄亮,语速连贯,表达顺畅;有的词不达意,言之无物;有的声音细小,吞吞吐吐;这时如果老师急着赶进度,打断学生或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随意给学生贴上标签,就会给其他学生做出不愿倾听的榜样。不管哪一种发言,老师都要耐心倾听,好的多表扬,不好的多鼓励,从而给学生树立倾听的模范。

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老师和家长反复强调几句就行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一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专注度和长效性。

(1)听写词、句、段。听写词语和句子是小学阶段常用的,在初中仍然沿用,只不过听写时老师的提示只要一遍,目的是培养其专注度。听写段落时可先从一句一句开始,然后再整段。内容可由叙事类过渡到写景类。

(2)听文章,听后概述。可先由教材中的课文开始,用录音播放,学生闭眼静听,听前讲明要求,听后让其概述故事情节。课文内容可能有的学生事前已读过,所以还可从网上下载录音,内容也由叙事类渐增至说理类,播放量也可由两遍过渡至一遍。

(3)听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也可选用优秀的范文,老师朗读或找学生朗读,刚开始读三遍,然后让学生复述在作文本上,看谁复述得最完整,评出标兵。慢慢过渡到一遍,要求相应宽松:可以完整地复述,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改编。或者读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或者复述一篇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整地写一篇。这些既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专注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倾听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化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1)及时表扬、鼓励。在每次倾听完学生发言后,都要给以表扬或鼓励,表扬要到位,不要含糊地说“你回答得很好”,可抓住其中一点,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的观点很新”“你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勇气”“能说这些说明你思考了”等。

(2)游戏比赛。如在第一阶段中的听写活动中,可用比赛的方式,看谁在一分钟内听写的最多,看谁听写得最完整,看谁复述故事最好,评出标兵,适当给以物质奖励,一张奖状、一本书、甚或一个苹果一颗糖,都能使学生获得自豪感幸福感。

(3)密切联系家长。孩子的成长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的。老师要密切联系家长,把孩子的点滴进步汇报给家长,让家长也鼓励孩子,因为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才有自信。

(4)找朋友。让学生学会倾听,并让他们把这种方法用到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看能否改善人际关系,看能否交到新的朋友。三是培养学生主动倾听的能力。主动倾听,应该说是带着疑问去倾听,对方表达的内容正确与否。对方的观点和支撑有没有问题,如果同意,有没有更好更准确的表达?如果不同意,我如何表述?包括对方表达的技巧、用语、逻辑、顺序、结构、风格等全方位的审视。这在读书中叫“八面受敌”,倾听也要“八面受敌”,在听的过程中,拿起笔,在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做一个简记。这就叫带着问题倾听。

(1)倾听小故事,互相提问题。每周利用一节课十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一组,两人互讲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小故事,并提出一个问题,看谁听得认真答得巧妙。

(2)听文章,后评论。可先由叙事类文章开始,老师也可由学生朗读一篇文章,在学生听完后,可进行如下训练:让学生点评朗读情况,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让学生评论其中的人物形象,甚或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法发表评论。这些训练一段后,可找一些简单的议论文,听后让学生找作者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文章最好是学生自己查找,这样才有兴趣参与。

(3)听新闻,后评论。每周一新闻热点,让学生轮流准备播报,在学生听完之后,发表评论,每次可找5位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观点不能重复,可以补充。

(4)组织演讲、辩论比赛。在比赛前,老师可播放一些演讲辩论视频,讲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楚怎样演讲,怎样辩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选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演讲或辩论。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d0lgrx.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