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数学课教学反思12篇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数学教学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数学课教学反思12篇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数学教学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数学课教学反思》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旨在反思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教材阅读、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数学课教学反思12篇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数学教学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1篇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厌学,甚至不学,自我放弃的状态。

(3)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的薄弱,计算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比较薄弱。

下面就结合我校学生情况以及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经验,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1、中考命题在分值上120分,其中基础知识占80%,能力占20%

2、中考试题在题型上没有变化,共26题,选择16;填空3,大题7分值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选择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平均分配(20xx年不均分3a,5b,3c,5d)

3、中考试题的考点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会有一些小的增删。

因此研究中考的命题方向和规律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为了充分体现中考数学考试选拔的公平、公正,在命题时,一定会努力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力争使每个考生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背景和相同起点,特别是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以充分体现试题的公平性。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在复习课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这里讲的不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自己把知识“悟”出来,自己“学”出来,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我们的复习课教学应以课本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毕业班的数学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整个初中所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传统的复习课主要以知识梳理、范例讲解、模范练习、反馈矫正、归纳小结几个环节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新信息的刺激,思维难以兴奋,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疲于理解与消化,机械的进行模仿,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逐渐减弱,降低了复习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取消了学生的探究过程,牺牲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优生高分低能,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面对新教材的复习教学,我们应采用“以点带面”辐射式教学方法,将知识梳理与题目训练有机的'结合,用典型题目的讲解与强化训练巩固基础知识与考点,从而加大训练的信息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横联系,类比归纳,帮助学生对复习内容再发现、再认识、再应用,从而使复习内容细化、网化。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我们在复习课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让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答范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学生对所解答问题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解题方法各异,这样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宣泄不良情绪,长此以往,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越是临近中考,越是频频出现不良情绪和身体不适,这些大多数都是因考前心理问题造成的,他们只要提到上学就浑身不自在,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肚子疼、惊恐不安等症状,只要不去上学,上述症状也就随之消失,而且玩得很开心。有些学生则是越临近中考成绩越来越差,整天头脑昏昏沉沉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吃饭没有胃口、晚上睡不着觉、内心痛苦难耐、焦躁不安。要想在中考中让学生有正常的发挥,必须在考前对学生做考前心理辅导,疏通他们心中的症结,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摆正学习态度,提高复习效率。

1、第一轮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对基础的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对学生出现错误多的部分,再进行专题训练。

2、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计算、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3、课上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不只追求数量,要追求更高的质量。

4、保证时间充分,对学生进行培优,培养优秀学生,抓住合格生,关注临近合格生,不放弃学困生,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教学和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

5、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状态,避免出现厌学、厌考、放弃的学生。

6、教师对中考的动向、中考命题方向、知识点把控、题型考查、等进行研究分析。

7、第二轮复习进行基础知识专题练习,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争取在基础知识上少失分,尽量做到不失分。

8、第三轮模拟试题进行训练,从模拟训练中找学生易错、易失分的地方在进行讲解训练。

9、模拟考试训练,让学生提前感受中考,做到在真正考试时不慌不忙,取得高分。

10、把所讲的内容整合进行周测或堂测,对易错的题型再加强巩固练习。

最后,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兴趣。教师要从讲课复习,做练习,改正试卷,小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时间,发挥学习效能。

数学课教学反思12篇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数学教学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2张

第2篇

本期第一章就是几何知识《相交线与平行线》,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虽然上期的最后一章是图形的初步认识,已经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但在我看来,从以前的具体文字突然跨越至大量的符号、图形语言,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常态化使用。对学生而言还是显得一下适应不了,太难了。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就配备了多媒体电子讲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方便了教师,更重要的是可以轻松呈现数学中特别是几何中的抽象的内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内容以前上了多次,尽管有教师的.当场作图,学生操作等程序,但因为缺失了多媒体,始终觉得效果不太好,学生理解得不深刻。如今,我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图形中符号标记、线条的动态闪烁、整体图形翻转,移动和变化,再辅之以文字说明等等方式,并对基本图形进行简化,定型,随后再出示变式的,复杂的图形巩固训练。以往要么因为黑板面积小,容纳不下,要么因为亲自作图费时间,造成种种遗憾。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从作业看,效果是大不一样。因此,学生还有没有问题,还有哪些具体的想法和理解,一直未去关注。但一进入平行线的判定后,无论是从课堂还是作业都有种感觉,学生眼神里有着很多困惑,很多时候回答问题跟不上。于是昨晚自习对学生进行了口头调查。

其一就是不知道怎么看图,简单的还好,稍稍复杂的图就茫然不知所措。或许在老师眼里,在熟练者那里,这完全不成为问题,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偏偏就是问题,从数字过渡到图像,尽管直观,但必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进行识图,并能去除干扰条件和因素,确实不容易。

其二不知道怎么写推理的步骤。比如说哪些要写在“因为”后?哪些要写在“所以”后。针对这两个普遍问题,我先让掌握情况比较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经验,然后自己逐一总结,归纳,甚至说了一些小窍门,比如说告诉学生,拿到图,先观察哪些是截线,哪些是被截的直线,然后让学生回忆“三种角”的外形特征,再去辨认;对于推理过程,指出哪些可以作为“因为”后写的,“所以”后的就是推出的结论。有些内容可以说直白点,具体点,哪怕是一些不成熟的小窍门,这对于初学者反而有帮助。当然学习几何,甚至整个学习,还是需要悟性。有悟性的,教师只需稍稍点拨,而悟性差点的,往往是启而不发。这里也就涉及到学生的资质等等因素。想起来难免有些悲观,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反而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乐观,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同时也可以避免给学生太大的压力。

第3篇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第4篇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同学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同学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同学实际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小朋友们:“第一节课我们去丈量了身高,同学们丈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身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丈量出教师有多高?”小朋友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丈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同学沉溺在自身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生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丈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同学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同学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丈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丈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假如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胜利的一点。

整节课同学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缺乏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置不够细致,假如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第5篇

这堂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经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课前独立研究前,我首先布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在百数图中独立的找出100以内2和5的所有倍数。这样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几个2的倍数来看看”,孩子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百数图上找2的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在预习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既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但是从课堂的练习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习。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强调课前预习我并不反对,毕竟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了,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肯定会得到提高,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总觉得知识的习得过于直接,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数学预习应因学习内容而宜,因年级而宜。

第6篇

本节课是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两个积的和、差问题”,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我利用上一节课所打下的基础,对本课知识点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一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掌握知识,另外利用“小主持”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最大地调动起来。这节课的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在关节地方进行引导。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能很好地融入到学习中来。下面就几个处理的问题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节奏比较平淡,把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合作汇报作为整节课的主要表现形式,这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欠缺快、慢的相互调和,让整节课的感觉象一条直线,波动很少。故此针对这样的一节课,更多地需要课前的设计、安排,让学生能从更多的方面去掌握知识,掌握课堂。

本节课是列表方法的第二课时,本着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开展让学生掌握课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能掌握到画表的方法,以及利用画表来解决问题。对于比较难的题目,也能通过基础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整节课的练习类型单一,缺乏让学生拓展的空间,因此需要着重知识的练习。

本节课进行了多次的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里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小组组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小组里缺乏了评价机制,让小部分学生没能主动参与到交流中来,只是听其他组员的交流,被动地掌握知识,故此,在往后的交流中,需要增加小组的评价机制,让学生的每个交流活动都有一定的反馈。

第7篇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第8篇

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想这半年的课改历程,谈谈自己的看法,数学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缸少一种活跃性,学生的活动总是很不理想。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数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网络知识课堂上难以得到应用),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严密,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教学反思《数学课改教学反思》。

第二: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数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我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第9篇

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其内容抽象、严谨、逻辑性较强,需要一定的基础。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科,学生的基础大部分较好,学习兴趣都很浓厚。而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专门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可是中职生普遍感到数学是他们最不想学、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许多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也认为中专数学很难教。说起主要原因,固然有学生基础差的缘故,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到教的对象的特殊性和教的内容的抽象性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兼容性”,使得中职生很难产生对数学较好的认知态度和浓厚的学习情感。我认为应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服务学法的角度来思考,中职数学的教学应该力求展示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展示数学的实用性

中职生进入职业中专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今后谋职就业学到一技之长。他们会潜意识地对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依照自己的标准按有用或无用来学,有用的多学一些,无用的少学一些或根本不学。其次,我们中职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较多的是“双基”,对教学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实际用处有的思考甚少,有的'认为“应用题太难了,学生学不会就不用讲了”。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数学实用之处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数学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单调乏味的图形,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中职数学教学应该展示它的实用性,以数学多彩多样的实用价值来体现,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需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多收集反映数学知识的自然现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生产实例,特别是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关的应用数学的实例应该多积累讲解,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2、 多与各学科教师以及专业教师、实训课教师交流,找到数学课的实用价值。中职数学教师要至少了解或熟悉本校开设的各门专业的相关知识。数学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构建以专业需要新的数学教学体系,可不必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的完整性,关键是要突出中专学校数学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例如针对各专业教学的数学侧重点应该不同,物流专业要以学习函数、概率与统计初等知识为主;电子电工专业要以学习三角函数及复数等知识为主;机械专业要以学习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为主。

3、中职数学教师要善于对应用问题进行改编加工,一方面能将一些复杂的应用问题尽量改编为中专生能接受能解决的应用问题;另一方面能将教材上一些纯数学题改编为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问题。如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专数学基础版教材79页“复习题”的第6题的最值问题,可以改编为焊工课上的工件下料计算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用性,这在机电专业班上有较高的教学实用价值。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实用问题的地位。结合本课教授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应用问题推广到学生所学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的应用。如学完正弦型曲线y=asin(ωx +φ)后,物体简谐振动的位移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s=asin(ωt+φ)以及正弦交流电的电压u或电流i与时间t间的函数关系:u=umsin(ωt+φ)? i=imsin(ωt+φ)等有关物理学?电工学中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数学解释。按照这样的方式,假以时日,不断渗透,让学生体会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践,应用于生活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需要数学。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俗话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杨振宇博士说过“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兴趣。”因为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对数学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怠慢,呆板、焦虑、有厌学倾向,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教师再去硬逼学生认真学习数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要取得良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职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讲得丰富有趣,更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形式多样,以有趣的课堂来促进学生想学数学。

三、要选择适度的教学内容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对所学者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进入中专学校学习的相当部分的学生初中数学欠帐太多,知识与技能达不到继续学习中专数学的基本要求。加之形式化符号化是数学的最大特点,中职生数学修养较差,缺乏“数感”,往往对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头雾水,面对习题无从下手。感到中专数学非常难学,怕难生畏,直至放弃。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选择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合适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中职数学容易学。

总之,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工作压力是很大的,但只要能令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学生必定会化消极为动力,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的付出。在职业中专班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无不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也渗透着老师的辛勤劳动。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中专数学课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10篇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反思案例。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

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案例2:胡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

作法,1. 连结ac; 2. 作eo // dc交ac于o; 3. 作of // ab交bc于f。 ae:ed = bf:fc。 ”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

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江乔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天胡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江乔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江乔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胡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胡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第11篇

刚开始课改实验时常想,数学课无论怎样改,还不是代数学公式,用公式进行运算;几何学定理,用定理进行证明,能改到哪呀。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进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还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磁铁小黑板、实物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第12篇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神六升空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d08p7e.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