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教育孩子随笔实用4篇 亲子教育小窍门:实用之道

教育孩子随笔实用4篇 亲子教育小窍门:实用之道

本文收集了多位家长分享的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涵盖了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习惯、情商培养、家庭教育等。希望这些实用的随笔能够帮助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教育孩子随笔实用4篇 亲子教育小窍门:实用之道

第1篇

“教育孩子为了别人”,这也许是我们原来没有仔细想过的一个问题。以前,我们也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要有同情心,要学会分享,但是,这一切的教育好像都只是建立在助人者自愿的基础上的。再确切地说,如果,我不去帮助别人,不同情别人也是没有罪的,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指责的。因为这不是非做不可的。

但是当教育的理念提到,做人做事就是为了别人,或者说,你生来就是为了别人或者的,那样,你不去做一些利于他人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也许会被认为你或者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

“教育孩子为了别人”,这其实是外国的一个培养富二代的学校的教育理念。这是我在一本《读者》的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虽然看《读者》上的文章都比较有感触,但当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下,以至于过去几天了,对这篇文章还记忆犹新。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很新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富二代他们不再缺乏金钱,他们不用为生机而操心,也许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们不再有生活的压力,同时也缺失了上进的动力。一个人如果缺失了上进的动力,不可以想像他会做出一些什么事情来。所以,现在一些富二代的子女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他们甚至做了一些实在不该做的事情。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就是不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那么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的时候,那就有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那样你的金钱也就不会在浪费在无谓的地方,不会因为你的钱多而做出一个反面的事情来。

当然对于我们钱不多的人来说,他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念,有了这种观念,人或在世上的意义就会不同,做出来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当然产生的社会意义自然也就不同。让我们去试一试吧!

教育孩子随笔实用4篇 亲子教育小窍门:实用之道 第2张

第2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多蒙茜洛诺尔特

该怎样教育孩子呢?问一千人,恐怕就会有一千个回答。这个问题或许会有许多答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却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环境。只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孩子。

那什么环境是好,什么环境是坏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好的环境应该具有:温馨、合作与积极向上的特点,同样友谊也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虽然有些人在一般的环境下也成功了。但那毕竟是少数人,是个例。部分的人都是在好的环境下成长的,正如古代的世家名门,当时的官员基本都是出自于其中。这说明一个好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如果环境不重要,那为何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但投身于世家名门便变成了一方权贵,投身于平民之家却变成了碌碌无为。

环境这么重要,那要怎么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呢?首先要塑造出精神,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在一个班级刚刚成立时,就应该进行对这种精神的培养。让每个人都认可这个集体,认可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份子。彻底融入这个集体之中。其次,还要营造出一种气氛,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孩子们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成长。

但光有一个好的环境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一位老师,一位懂得启发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学习的优秀老师。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注定是枯燥无味的。也是最没有效率,孩子们最讨厌的学习方式。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学习,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越来越讨厌学习。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孩子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因为即使是孩子也总会有长大的那天,到了那时,他就是大人。再也不是孩子了,他长大了,再也没有老师细心的引导与教育。到了那时,他必须要自己一个人去成长,因为这是一段不可避免的人生旅程。老师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老师教育孩子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应该去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寻找。

爱孩子这是动物也会做的事。可是,要怎么教育他们,这就是艰难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渊博的知识。那么该怎么教育呢?所谓教育,就是孩子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掌握的本领。老师应该做的是培养出孩子的兴趣和唤起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剩下的就看孩子的了。同样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如果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那么老师就应该是百科全书。不会触类旁通的老师,是教不好孩子的。

到底如何教育孩子,我认为环境,老师都是首位的。正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第3篇

在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的艰辛历程中,我们要赋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微笑。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家庭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教育子女是每个做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天长地久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要实现这一心愿关键在于教育。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幼儿园、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就孩子教育方面谈谈一些心得体会与天下父母分享。

其实在此方面除了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打根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要用用爱心和微笑。

用爱心和微笑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进入初一后,可能是青春期的缘故,越来越觉得与父母有抵触情绪,也不愿意多讲学校里发生的事,学习好坏更是不愿讲。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我们经常以家长的身份与他说话让他反感?于是我放下家长的架子,对孩子报以爱心的微笑,经常有意无意地讲一些自己单位的事及自己在工作上碰到的困难给他听,并让他出谋划策。渐渐地孩子也对我讲一些学校里和学习上的事。对于他学习上的失误我从不直接批评,而是以鼓励和提出希望为主。

爱心和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求知的欲望是由父母激发出来的。假如父母是和善、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方法去使孩子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孩子,就容易得到孩子的好感,孩子就整天开心快乐并愿意与你沟通交流。每天给孩子灿烂的微笑会让孩子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我是一个喜欢笑的人,我很庆幸在我的家庭教育中拥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d?d微笑。在孩子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孩子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我用微笑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第4篇

在我们平时的认知中,教育孩子意味着接受教育的主体是孩子。孩子有问题需要被修正,孩子犯错误需要被惩罚,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被禁止。很多家长在来访时,会不断地倾诉自己的“遭遇”,孩子如何不听话、叛逆、气人,仿佛他们是亲子冲突中的“受害者”。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与他人,如:与配偶、同事、老板的关系中,我们常常需要调整自己来保持健康和谐的关系、避免冲突,通过改变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和看法从而接受他人。同样,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也需要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来加强亲子关系、避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父母需要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对自己的接受程度如何?

研究显示,在人们对他人的接受程度与对自己的接受程度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接受自己本身的人更有可能容易接受其他人。而连自己都无法忍受的人通常会难以容忍其他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能”,那么你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些方法来接纳自己。现在有的父母属于“间接自我接受者”,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他的孩子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方式,一旦孩子背离了他们的意愿,他们就有可能无法接受他们。这些父母“需要”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需要孩子以特定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好家长”。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父母是在利用他们的孩子为他们带来自我价值感。

很多父母试图把孩子塑造成某种预先设定的模式时为自己寻找理由,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父母说:“我们难道不为我们的孩子着想吗?我们难道没有权利影响自己的孩子吗?”感到孩子归属于自己,并因此感到自己有权利用特定的形式塑造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可接受,尤其是当孩子的行为背离了父母预先的设定时。很多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这常常导致父母非常努力的对孩子施加影响,使其成为父母所定义的好孩子,或者实现父母未完成的梦想。但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应允许对方与自己“分离”,这种分离的态度越强烈,这个人就不需要改变另一个人,不会无法容忍他的独特性,也不会无法接受他行为的特殊性。

父母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延伸,而是独立、独特的个体。

有一些父母嘴上说喜欢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言行却反映出他们只喜欢某种类型的孩子。喜欢音乐的父母会对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孩子感到失望;注重学习成绩的父母会对一个学业平平的孩子表现出不满。如果父母能认识到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有着无穷尽的差异,未来的生活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就不会对孩子那么多的行为感到不可接受。我常常告诉家长们:“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人,只要希望他有所成长就行了。”

改变自己的态度、思维和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但你若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就必须认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并把你的反思、感悟运用到你和你孩子的关系中去。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是需要花费一番努力的,不过试想一下,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何况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80314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