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5篇 教学反思:汽化与液化的趣味探索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5篇 教学反思:汽化与液化的趣味探索

本篇文章将反思汽化和液化教学的实施情况。我们将回顾教学过程,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重新审视,我们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5篇 教学反思:汽化与液化的趣味探索

第1篇

第一稿太拘泥于课本,展开太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没有必要使用课件。因为这节课学生经验丰富,假如你使用媒体,可能你媒体中出现的例子都已经举过了,我觉得这就失去课件的意义,再一个媒体是线性的,而课堂则是非线性的,而我这节课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有很多机动的地方,不用课件可以更灵活的处理,于是就选择不用课件。

关于探究的修改:影响蒸发的快慢三个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这三个因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但离科学概念的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于是就通过让学生“比一件湿衣服尽快变干”限定时间比较谁的方法多这么一个平台,让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再通过归类,提练出三个因素。而学生比较陌生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否相同进行探究。蒸发吸热这一实验首先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首先对着干温度计扇温度没变化,而“洗澡”的.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后又上升,通过这么一对比,学生对于“对着干的物体扇,因为没有蒸发也就不会降温了”也就更深刻了。

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生活”,把学生原本零乱的生活经验能过彼此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之后又应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悟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科学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所有知识都是由学生建构的,无论是汽化、液化、蒸发、蒸发快慢、蒸发吸热都是由学生得出,并且问题由学生提,实验由学生设计,通过比较设计方案的优劣中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尤其是为什么这么设计的追问,既可以让不明白的同学更清楚。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5篇 教学反思:汽化与液化的趣味探索 第2张

第2篇

继《熔化和凝固》之后的一节,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清楚研究物态变化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况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探究物理现象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新课开始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和液体相互转化的例子,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有效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预习学案完成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学,教师进行实验,首先演示塑料袋中的酒精汽化,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学生观察汽化现象。因为此实验用高温的开水为了避免学生烫伤,所以必须由教师完成。接着进行沸腾实验的研究,由学生通过学案明确实验的做法后,教师进行实验器材的介绍,介绍器材后,在进行沸腾实验前,教师在黑板上洒水,这样使沸腾实验和蒸发实验同时进行,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数据,最后实验很成功,学生看到沸腾后温度不在变化,以为温度计坏了,实际上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结果,看到蒸发也悄悄的进行,这样实验结束后依次分析两个汽化方式的特点,在沸腾实验的小烧杯上放一个小玻璃片让学生看到水滴生成。从而完成了液化的实验演示。本节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生活,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我在黑板上用胶头滴管滴两块大面积酒精,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其中一个快点干,学生说用火烤,有的学生说这是酒精用火烤太危险,有的孩子说用扇子扇,我找了一个爱学物理的学生来,他那书使劲的扇,老师给他递一个硬纸板,很好的提高了师生间的感情,之后又拿出来一个电吹风帮那孩子的忙,师生就这样愉快的完成了这个实验的研究,开心、轻松又学到了知识。

通过对这堂课的演示实验的处理,联系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很好。从这两方面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显得自然和谐,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

第3篇

本节课首先通过用酒精写字的小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汽化的概念,然后介绍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对于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的沸腾现象,大多数学生并未仔细观察过,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和特点。

本节内容属于科学探究实验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课后的收集资料,课堂上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还有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实验装置到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时间和实验现象(气泡、声音的变化)、记录等,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确实有点困难,所以这堂课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进行我都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选出比较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再具体分工,共同完成。实验数据处理时,各小组针对“为什么各小组测出的水的沸点不同?”展开讨论,学习氛围浓厚。

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实验装置顺序不明确,可能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没有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对于同组其他的实验任务不关心,导致对于实验某些环节含糊不明确。所以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完整的实验环节中尤为重要。

通过对自己这堂课的思考,这节课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及无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巩固;

二是整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自然,学生思维有些跳跃,不利于学生接受;

三是整堂课时间把握不合理,水的沸腾实验占用大部分时间,导致后边时间不充足。

第4篇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章第三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张厚纸做一个小纸锅,盛上水,用酒精灯加热。但这个小纸锅如果学生做不好,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做起来也浪费时间。如果用一次性纸水杯来代替纸锅,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了。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纸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约1厘米深的水即可。这样,3-4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水烧沸腾,以免加热时间太长,水不沸腾,实验失败。

第二,用硬纸壳做一个杯盖,盖到纸杯上,可以缩短烧水时间。当听到水发出响声时,再打开纸盖,观察沸腾现象。

第三, 实验时,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纸杯底部,避免把纸杯烧坏。加热时,纸杯底逐渐变黑,不用担心,实验完毕后,把水倒出,轻轻地刮开已变黑色的纸杯底,就可以看见白色的纸杯完好无损了。

第5篇

这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各种仪器应用的热学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而且实验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节课40分钟),毕竟此实验探究只是引入沸腾概念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么短时间既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怎样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1)实验前让学生思考问题“你烧水时怎么判断水沸腾了没有?”,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是“有气泡,有烟雾,听水的响度,温度有无达到100℃”。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明确实验任务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并描出水的沸腾图象。

(2)实验前要让学生回顾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

(3)为了减小水加热的时间,本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2.烧杯上加个光盘作盖子,减小热量损失,光盘中间的孔刚好可以插温度计。

3.水的初温最好是70℃以上,以确保水温能快速到达90℃开始计时。

(4)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操作,对于错误操作要及时指正,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数据,以便实验结束展示给全体学生。

实验结束后展示几组学生数据,让学生分析数据图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水加热到一定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再结合前面学过的熔化曲线,晶体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水也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沸腾;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叫熔点,水沸腾时温度也不变,引入沸点。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6q4r4v.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