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体会2篇 江村读书:知识的力量拯救贫困小村庄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体会2篇 江村读书:知识的力量拯救贫困小村庄

“江村经济”是一本以农村发展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现的基本方法。本书阅读后,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更掌握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我地公文网站的日常编辑工作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体会2篇 江村读书:知识的力量拯救贫困小村庄

第1篇

1936年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用第一手真实资料总结了《江村经济》一书,该书即是作者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

?江村经济》主体内容分十六章,贯穿“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两个主题,集中力量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方面。作者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

读了这本书,最初的收获是发现自己日常的生活、理所当然的思维惯式在作者以开弦弓村为缩影的传统生活格局下找到了来源。当时的开弦弓村正经历着由传统经济格局向合作、集体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格局变迁,由此而产生的生丝价格下降、佃户地租负担沉重的经济波动时期,并由此呈现出从经济领域延展出的其他领域的变迁,在阅读的基础上,以下为我在书中的领悟。

土地问题: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是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支出由家长严格控制,父母的权利在子女逐渐成长为完全的社会人的过程中也经历着变化:从经济控制到享受赡养的“情感权利”,而赡养反过来是子女用以表明传嗣合法的权利。

提到遗产的继承,就不得不涉及到土地的继承与处理问题。由于逝去的长辈对后辈仍有影响,子女不敢随意变卖土地,但传统经济受到的冲击使得下一代出现经济上的拮据,急需要一笔钱而变卖土地。在土地的占有问题上,反映的不再是一种伦理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金融关系,这种纯粹的金融关系与经济衰落息息相关,但仍保留田地所有权,因此那些在农村中超过90%的人拥有不到10亩的土地,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耕作是“靠天吃饭的”,经济又萧条,地租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的困境在于农民在土地上可得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土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人口与土地:在作者所调查的村中,可以发现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人口众多而土地稀缺,而妇女在干农活上的帮助是有限的,也是受到限制的,所以会产生剩余的劳动力而导致妇女进城镇打工,这又导致了家庭关系的变迁。

另一方面,村里不多见的雇工制度也是人口多而土地少的体现,因为这个制度会使得人口膨胀的弊端更加突出而已,但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村子的自我调节作用:在土地稀缺的前提下,孩子的出生率自然受到了节制;大户人家即使仍维持着可观的土地面积,可是土地面积的扩展不是一个短时期就能完成的工程,所以他们的下一代所面临的土地困境也会最终导致人口与土地的比例趋向平衡。

蚕丝业: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作者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作者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作者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书中作者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仍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民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还有许多事要做,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于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体会2篇 江村读书:知识的力量拯救贫困小村庄 第2张

第2篇

?江村经济》的名气想必不用我介绍了,虽然它经常被人错误的放在农业书籍一栏上,但是它是一部人类学的著作,而且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经典的人类学著作之一。在国外,它甚至被作为教科书。

?江村经济》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内容,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虽然这本书是费老的博士论文,但是它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枯燥乏味。纵使有一些专业词汇语句,但是书中以开弦弓村为代表,例举的许多示例都将这些理论完美地解释出来,像我这般的工科生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反而趣味盎然。虽然这本著作写于70多年前,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很自然地将现在的农村生活带入其中。换句话说,用现代的农村实际情况依旧可以很好的验证《江村经济》的真实性。

由于我不是经济系或者社会学科的,所以对于该书的理解或有偏颇,偶然在豆瓣上看到过一篇《江村经济》的读后感,深感赞同,摘抄如下,聊作分享。

马林诺夫斯基在评价这本书时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以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的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江村不在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费孝通自己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都有其历史的根源。

比如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能干活。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作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

第十二章堪称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当地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国际蚕市场的变幻,技术的推动,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动机和手段。

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的政经疑云,当500强在中国遇到本土化难题时,不妨回到费老的观点,换个角度,从制度和文化来理解这些问题。而任何有志于在中国开创事业的年轻人,更有必要了解这些潜在的因素了。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变了,但根本的思维模式仍然有很大的相似处。文化就是这样的奇怪,大部分生活在其中之人都感受不到并且难以叙述,但又不得不顺着它生活,比如我们依然会喜欢男孩、我们会保持父母子女间的亲密感,我们会走亲访友,虽然已经没有了“族”的概念。

费老在序言的这几句话似乎点出了即将到来的那场席卷神舟大地的社会变革:“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 “对社会制度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改变是更加困难了,当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时,甚至可能还没有代替它的制度。困难在于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只有通过一致行动才能改变它,而一致行动不是一下子就组织的起来的”

书的最后,费老给出了预言式的论断:内部冲突和耗费巨大的斗争最后必将终止,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上。

如他所言,又一轮政权的更替,但核心的问题仍然没有触及。

虽然将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小村庄作为代表映射全中国的农村经济、生产、活动等情况有欠妥当,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可否认。它首次把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了“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了“经济生活”,为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领域。

书的最后费老说:“我衷心的希望,未来的一代会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称赞我们,正视我们时代的问题。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50n5o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