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5篇 卡车撞击实验:探究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和应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5篇 卡车撞击实验:探究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是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的简介。该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5篇 卡车撞击实验:探究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和应用

第1篇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伽俐略敢于提出疑顺,大胆进行试验的语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故事。

2、在学生自学课文,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本课探究的任务:

伽俐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话呢?他是怎样证明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⑴ 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⑵ 伽俐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⑴ 课文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课文用一个什么词说明当时的人对他非常相信?

⑴ 伽俐略却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伽俐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产生了怀疑?

⑵ 伽俐略是怎样想的?谁来读读伽俐略的心里话,指名读第三段。

伽俐略想的非常好,先从正面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又从这句话错的一面分析。

⑴ 伽俐略可贵的地方还表现在哪儿?默读,找出重点词语:

② 请同学们听师读,想象当时伽俐略做实验的情景。

⑻ 这个试验的成功,使人们明白了什么?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发。

2、和组内同学尝试着做一个小实验,把实验经过、结果记载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5篇 卡车撞击实验:探究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和应用 第2张

第2篇

1、《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对课文进行重组,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学生谈到这个问题时时,他们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2、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把这一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在交流汇报时,把语数学科巧妙地结合,这样的理解也让我们再次证明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3、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第3篇

1.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伟人,他就是伽利略(出示伽利略头像)——(出示伽利略介绍文字)难怪人们说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2.(出示句子)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2)老师听出来了,你特意强调了“伟大”这个词,听起来很舒服!谁还想读一读?(指名学生读1个)

3.师:他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称他为辩论家。(出示年轻时候的伽利略头像)

(出示文字):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1)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辩论家”呢?(点红辩论家)

(2)师:是啊,能说会道,口才很好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为“辩论家”,所以,你看辩字的中间是个言字旁(“辩”显蓝)。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伽利略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

5.师:谁能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读——注意“着地”的读音——齐读)

1.师: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本里,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20页,用你们自己平时习惯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

2.咱们鹿山小学的同学读书习惯非常好,不少同学边读边在书上做了很多了读书符号,老师忍不住想夸奖大家。咱们先读到这里吧。来看看大屏幕。

(1)(出示词语)伽利略 意大利 亚里士多德 希腊 比萨城

师:这是一些外国的人名和地名,你能读吗?(指名读)

读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是有讲究的,你要把它连起来读才好听。谁再来试试?

(2)师:这些是本课的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能读吗?(出示词语)

师:同学们,磅是英美国家的重量单位,一磅等于453.6克。(点红“磅”)所以10磅就是4536克。

b这是两个值得我们积累的四字词语,看老师写在黑板上。(师板书)

师:更改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容在这里是容——老师告诉大家是容许的意思,那么不容更改就是不容许更改。“妄”是一个生字,比较难写,来,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妄字上面部分是个亡,下面部分是个女。

c请你也像老师那样在课文的空白地方写一写这两个词。相信你一定比老师写得还要好。写得快的同学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1.同学们,课文中不容更改的真理是谁的真理?(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

3.(出示第二自然段)师:这么长的一段话,哪个同学能把它读正确?(指名学生读,读正确为止)

a回答得好。(师:看来,你们思考问题的习惯非常好,能在这么长的一段话中捕捉到其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b回答得不好。(师: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长长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个词,某个句子来思考。请你再好好读读这段话,相信一定会有一些特别的词语跳进你的眼睛里。)

(1)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点红“信奉”)

①师:同学们,“奉”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出示:①恭敬地用手捧着 ②献给 ③接受 ④信仰、崇拜 ⑤供养、伺候)你觉得在这里应该选第几种解释?那现在你明白“信奉”是什么意思了吗?

②师:而且崇拜他的还是一些——(生接:研究科学的人——点红“研究科学的人”)是啊,连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何况是普通的百姓呢。

(2)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点红“两千多年前”)

生:人们很崇拜亚里士多德,过去了两千多年,人们还认为他的话是不同更改的真理。

师:是的,人们崇拜了他两千多年,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对他的崇拜?

师:同学们,你猜想一下,“谁”指哪些人?(点红“谁”)

师:是啊,总之不管是谁,只要怀疑亚里士多德,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师:这就是人们责备的话(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句子有连续的两个问号,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谁想来试试?(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在你心中的地位。你还能读?(指名读)

师:看来,亚里士多德在你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

师:同学们,当普通老百姓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就会这样责备他—— 当皇室贵族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还是会这样责备他—— 甚至当国王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仍旧会这样责备他——

①师:同学们,亚里士多德不久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其实他还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出示资料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③(出示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④师:是啊,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提出来的。

1.师:同学们,文中的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哪一条真理?(板书?)

2.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初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呢?(板书?)

因为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人们都很崇拜亚里士多德。

(3)师:很好,但是,仅仅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才觉得不容更改吗?

同学们,我们来看人们认为10磅的铁球重,那么1磅的铁球就——你能填一个反义词吗?

(4)师:因为10磅的铁球重,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因为1磅的铁球轻,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你能填一组反义词吗?

(5)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们看,轻的东西,重的东西(师拿出课本和一张纸片实验)看见了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师总结:正因为人们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再加上是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提出的理论,所以人们就认为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

(6)对于这样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

(出示)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中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①同学们,这段话很长,而且比较难懂,你至少要好好读三遍才能读懂。读完三次你还没读懂的话可以再读多几次。(生自由读)

③三次读下来,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你读懂了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结论。

(出示)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中的铁球慢。

(出示)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④根据刚才同学说的我们用图示再来直观地看一看。(师图示)

师: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又会有怎样胆大妄为的举动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4篇

n bù xī là zhé xué zhēn lǐ huāi yí gù zhí

如果……就……不管……还是……不是……而是……

①、(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 )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②、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一先一后着地,( )同时。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wéi wèi),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ī 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zhuó zháo)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讶( ) 明白( ) 固执( )

5、你认为伽利略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呢?________________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试验前责备,取笑伽利略的那些人,试验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联系课文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第5篇

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胆大妄为"等词语.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1.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读题提醒这里的多音字"着"的读音,表示接触的意思.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把课文读通.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拿起你的笔将你觉得难写的字动手写一写.同位互相检查,请学生出来黑板写.

(3)指导"释,辩"的字形(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2)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3)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4)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什么叫"信奉" 他和"相信"有什么区别 举事例让学生明白怀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诚的心情,这就是"信奉".从这几句话的哪些词看出什么是人们十分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随机解释"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6. 因此,当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后,在这2000多年来大家从没有怀疑过,也没想过怀疑,认为这就是真理,因为大家实在是太崇拜他了.可是,在2000多年后,居然有这么一个不知死活的年轻教授居然敢质疑他们心中的偶像,你认为,当时人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把这种感情放进去读读这几句话

7.为什么人们认为伽利略胆大妄为呢 除了因为亚里士多德知识很渊博,人们很崇拜他以外,还因为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不容许有其他的声音的出现的,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端,会惹来杀身之祸的.我们从布鲁诺身上就可以知道了.

补充当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和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 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一课时该如何上 上到什么程度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又无从学习,因为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思考再三,要么就是他们觉得上第一课时没有什么意思,要么就是觉得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办法,于是第一课时被人们忽视了.由于得不到重视,所以在第一课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这个学期我要到区里参加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竞赛,要求上的是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而且上哪一课,只能提早一周才知道,同时上课的学生也只是在上课前15分钟才开始知道上哪一课.老实说,这个任务让我头痛不已.任教这么多年来,我从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也极少听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第一课时该如何上 第一课时它的定位究竟如何呢为此,我看了不少的书,也查找了不少的资料.经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

如何让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呢 下面,我就以我在这次比赛中上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一课时为例,讲讲我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的一些看法.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灵魂"和"眼睛",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和线索,关注揭题这一教学细节,精心设计,巧妙揭题,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效应,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开课,我注意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 请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教学前辈都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我想, 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如果简单地理解,第一课时的重头戏是读书,写字,而其中识字写字的训练在第一课时又尤为突出.

传统的字词教学老师总是一块黑板挂出来,学生个别读,齐读就完事了.学习学得没味道,不用心,等于没学.我们不妨也变变方法,教学《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 12个生字词的时候,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1.第一组词响亮,准确地读出来,你敢挑战吗 能将四组词语都响亮,准确地读出来吗 谁来挑战改变传统单一的一个个认读生字的方法,根据学生爱挑战,不服输的心理设计此环节,使"读"充满了诱惑.2.两人互读,帮同学纠正错误.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读词的机会,得到识字的机会. 3.对于一些表达情感的字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4.拿起你的笔将你觉得难写的字动手写一写. 过去,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喜欢给予学生提醒,这个字同学要注意了,不能怎样怎样写,而应该怎样写,这样的指导往往效果相反,上课越是强调的字,学生偏偏多写错的.老师的提醒加深了孩子对错误写法的印象,犯错的几率当然高了.将老师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动手写一写,效果会更好.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个环节好比是一粒粒珍珠,而过渡性语言则是连贯珍珠之间的红线,缺少这条红线,再好的珍珠也组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在第一课时,这种过渡铺垫更多地体现在与第二课时的有效衔接上.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时有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大脑的工作,能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更好发挥.因此,要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课文,必须做好情感,心理上的准备.要激发学生的欲望,需要,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对下一课时的学习产生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亢奋状态.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心理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成功.

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到当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我补充了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他的伟大.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然后,我抓住了文章的四个重点句子:(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2)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3)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4)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然后我再抓住"信奉"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深深地领悟到在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把亚里斯多德的话当作真理,因为他是两千年前的大哲学家.那时,伽利略仅仅是一名数学教授,他和亚里士多德的声望悬殊太大了.此时,我又补充了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这时,学生更加认识到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敢于破除迷信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最后,我再补充了一个想象性的写话练习: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和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铺垫,学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伽利略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为下一课时学习伽利略力排众议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一定要把所要用到的旧知识掌握好,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一般来说,学生对旧知识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透彻,新知识接受起来就越快,越好.因此,在进入第二课时学习之前,一定要使学生把第一课时所学知识和感性材料巩固好,这样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并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顺利地联想出旧知识,顺利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得到运用,为获得正迁移创造条件.

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中,我反复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这对下一课时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办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知识铺垫.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运用.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篇课文的句子不可能句句都教,这就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课文中心紧密相关的,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通过阅读,思考,达到理解句意,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句子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顺"势"迁移,熟练运用,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循序渐进.

在第一课时中,我就抓住了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看作是真理的化身的四个重点句子来深入体会.在教学中我为了使学生体会当时研究科学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推崇程度,我紧紧抓住"信奉"一词,并请同学比较"信奉"与"相信"这两个词的区别,并让学生从这四个句子中找出关键的词语来体会"信奉"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学习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的意思,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已经到了奉若神明的程度了,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盲目迷信,这才叫"信奉".最后,再让学生回顾我们刚才学习关键句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领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再找出关键词,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与关键词有联系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对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最后师生共同品析词句,从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这一个过程意味着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句子所表达的情境中去了,而句子教学自始至终成为一种扎扎实实的语感训练,即反复领悟关键词.弄懂了就会感到有趣,学会了就会产生喜悦.这种有趣和喜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句子教学,学生便会养成品析词句的良好习惯,这将终生受用.

"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结束时,我就抛下了这一个话题"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阻挠,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我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我认为要上好第一课时,应该要尽量做到"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落实字词目标,设置阅读悬念"这四个板块.我们称其为24字秘诀.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为此,课的开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教师激qing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读自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真正做到"课亦始,趣亦生".

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可以有朗朗书声,也可以静静默读,还可以带着问题阅读.在试读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要指导读,示范读,以期达到正确,通畅的初读效果.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志,缺少或显得不足就一定不是好课.语文课中写字环节的一般步骤是"读字音,观察笔画结构—→示范书写,讲解要领—→仿写练习,展示评议".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发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课不是第二课时的专利,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心中有课标,有科学的教学观,正确的课时观,第一课时同样能够上得扎实灵动,异彩纷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50ddm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