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做老师心得体会7篇 教书育人,心如明镜

做老师心得体会7篇 教书育人,心如明镜

在这个充满快速变革的时代,成为一名老师意味着扮演着一种神奇而富有挑战的角色。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树立起榜样,引导学生奔向成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作为一名老师的心得体会,探讨如何在教育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做老师心得体会7篇 教书育人,心如明镜

第1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12年前我就在书本中读过这句话,从教12年后,我对这句话才有了更深层、更具体的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教过一个叫芳芳的小朋友,聪明伶俐,但由于长辈的溺爱,从小养成了好动、蛮横的坏习惯,有点偏执。在课堂上坐不住,一点不满意就大哭大闹,让老师无法上课,更不会和同学们交往,让人觉得又可气,又可怜。刚开学时连笔也不会拿,坐的歪歪扭扭,捏着笔尖,写的字就像螃蟹爪,弯弯曲曲,毛毛刺刺的,书包里乱七八糟,连一支能用的铅笔都没有,崭新的课本角都蜷了,上面画的满满的,连田字格里的生字都看不清了。

后来我和她的家长的多次沟通,共同制定了一个办法:在学校,只要能坐好,握笔姿势正确,就画一面小红旗;写好一个笔画,老师就大力表扬;在家里,家长每天拿出20分钟,手把手地、一笔一画地教她写字。如果能一次坚持坐好、写好10分钟,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例如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讲一个故事、做孩子感兴趣的游戏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再也看不到那个邋遢、多动、蛮横无理的芳芳了。课堂上的芳芳平心静气地端坐着,听课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写字的时候,只见她头正、肩平,嘴里默念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这一切做好了,再一笔一画地描红、仿影、临贴,起、行、顿、收,写起字来抑扬顿挫,好象进入了忘我的境地。她作业本上红圈圈越来越多,书包里整整齐齐,新书上干干净净。

她的爸爸激动地告诉老师,是良好的写字习惯改变了孩子的性格,也改善了孩子的生活。

由此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人生仿佛是一场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拉锯战,假如没有好习惯,你将很难成功。习惯是选择出来的,不是天生养成的,当你改变自己的习惯时,你改变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做老师心得体会7篇 教书育人,心如明镜 第2张

第2篇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李镇西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家、特级教师、家长学生信赖的班主任,他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千万教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对李老师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他把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写出来,读者读起来是享受,我相信他写书也是享受。把教学当作享受,同时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深有感触。

?做最好的老师》是李镇西老师25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这本书全方位地阐释了李镇西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童心是师爱之源”……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让广大教师感动、折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让身处“迷茫”中的我们从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老师也不是完人,在许多方面我们甚至不如我们的学生,只有老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有利于自己的不断完善。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不应该是老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所谓民主的教育,就是老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我们应该学会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学生的朋友,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老师与学生相处,会觉得自己很年轻,这就是老师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学业片刻都不能懈怠,这是老师受学生的锻炼。真诚平等的态度,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由衷爱戴。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为11301班的语文老师,我真诚地关心班上的每个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感觉到他们有心事时,我会主动地侧面了解,尽可能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研讨,并积极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学生建了个qq群,也把我拉进去,起初,有学生碍于有老师在内,群中的气氛总是闷闷的,于是,我便申明,在群内,我只是普通的一名成员,大家尽管畅所欲言。学生渐渐话多了起来,他们周末会相约去体育馆打羽毛球,会相邀结伴去城北公园玩……

他们试探地问我参加不参加,在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兴奋。网络这个平台,拉进了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微博,我还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动态,学生有烦恼,也都会在微博里倾诉,我也会积极地点评,给予心理的安慰,学生有啥心事都愿意跟我说。同时,语文课上很多问题,我也把其延伸到网络中。比如,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关于幸福的定义,我们在课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请学生把自己的qq签名改为幸福的宣言,果真,学生都这样做了,几十个学生几十种不同的幸福,我看了也感觉很幸福。

工作整十个年头了,至今我还记得实习时教过的一个学生,那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实习一个月,带两个初一班的语文,一切都是摸索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尽心尽力,但毕竟是新手,很多地方还是显得稚嫩些。

实习结束之际,好多学生都给我留了祝老师工作顺利之类的留言,只有这个学生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希望老师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尤其在良师上还加了双引号。就因为这句话,我一直在努力着,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3篇

国学经典的魅力和重要性在中高考中已被验证,经典诵读能够为人生幸福奠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本学期开学初,教体局给每一位教师下发了一本著名教育家陶继新老师撰写的《做幸福的教师》一书,刚一翻阅我就爱不释手,配合着学校下发的读书笔记,边阅读边摘抄边思考边感悟。

为什么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条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老师的幸福感指数却降低了呢?我想这与今天部分老师没有能够好好读书,尤其是认真阅读经典名著有关吧。

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做一件事情,我们会给自己找到一千个理由:缺乏阅读的时间,学校工作的繁重,各种上级的检查应接不暇,有时连备课的时间都挤不出来……等等,最为重要的是手机以及微信每天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正大光明”的拒绝了阅读。一本语言文字优美构思新颖别致的《瓦尔登湖》我读了快两年了也才读了三分之二,可是,陶继新老师的这本《做幸福的教师》我用了不到十周的之间不仅通读了一遍,写了半本读书笔记,并且给多人介绍推荐此书。

?做幸福的教师》给我们老师的幸福获得感指明了方向和方式。陶老师已届七旬高龄仍每天坚持读书不断、尤其坚持诵读经典,每天笔耕不辍。在这本书里,陶老列举了全国大量通过经典诵读、师生共读成功的案例,这些事例虽有其个性特点,但也反映出共性——教师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提升自己的文学功底、文化素养、人生格局、教育理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为孩子们树立了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孩子们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手机和微信的盛行使得大巨量的教育信息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眼球周围,给我们提供信息抉择的同时也束缚了我们思想的跃升。纸质图书静静的躺在书架上等待我们的召唤,经典图书的巨大潜能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翻阅经典可以使我们尘嚣疲惫的心灵得以宁静致远,可以使我们的追求趋真向善而不是庸俗的钱权名利,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宠辱不惊而不是随波逐流,可以使我们显得气质高雅而不是被人们在社会上小瞧一等。

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熏陶,经典著作依然璨烂炫丽。《论语》不仅有益于国家的治理,更是我们修身养性培德明理的基础;《道德经》在陶冶我们的性情之时也在为我们处事为人上注入智慧;《弟子规》在今天读来依然是满满的正能量萦绕心田;《千字文》《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

君不见,多少小学放学的路队上,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齐声背诵唐诗三百首;君不见,大大小小的国学经典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君不见,琳琅满目装帧考究的国学经典图书在各地的新华书店都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君不见,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渐渐多出了经典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发人深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华国学经典是指路明灯、精神之基、腾飞翅膀、力量之源。

?做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大量引用了国学经典,高度评价了国学经典著作诵读为人生幸福奠基的作用,我们年轻教师没有理由不开始自己的国学经典诵读。

为一生计,为一生幸福计,我决定,从诵读《论语》开始。

第4篇

在xx附中实习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让我对于语文老师又有了新的理解,我想说一说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语文是什么?”、“语文怎么学?”……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语文是什么?我觉得语文首先是一种能力。现在社会上对教育批评很多,对语文教学批评尤其多,我觉得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是好事,但是讨论当中需要真知灼见。我认为,语文是一种能力,是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是非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语文也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人类正是通过这样的素养,使得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传。

其次,语文才是一门知识,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文章的知识课程。因此,把语文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课程,围绕着百十个所谓核心知识点讲来讲去,考来考去,那是舍本逐末。

如果能把各种理论流派和考试分数放在一边,我认为,能够让学生热爱语文的老师,就是一个好语文老师。勤劳为益友,热爱是良师。要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当然,让学生懂得语文的重要性,自觉学习诚然好,但也难;让学生通过尝试,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喜欢语文,并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则更为重要,是更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大概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吧!

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就要讨论一下什么是能力。所谓能力就是指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项目标的一种能量,一种本领。这种能量或本领,是实践主体(指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从对课题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联系之中获得的。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语文课就应当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去运作,即语文能力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互为依存,互为助力,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为什么要强调“多”?因为能力也好,记忆也好,是依靠多次重复才能够获得的,所以把要求学生背诵一首诗词、背诵一篇课文说成是读死书,这是错误的。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多次重复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技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然后创新能力、其他的修养也就在其中了。我想这就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狄慈根所说的“重复是学习之母”这样一个道理。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这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之下,选可读之文章,选精美之文章,这不但是一个好的途径,而且是学语文的好办法、大办法,最根本的办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已经被千百年历史证明是真理性认识的慧语哲言,一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怎么就被抛到脑后去了呢!

怎么读?我赞成出我之口,发而为声,入人之耳,激越有神的朗读;主张要放开喉咙读,要口、耳、心、脑全面投入,全神贯注地读;尤其欣赏读得出神入化,摇头晃脑,陶醉于自我朗读之中的境界。

在初中阶段,尤其要重视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因诵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所以,诵读是语文能力获得的重要基础。把诵读说成是死记硬背,加以贬低,我觉得是非常荒谬的。针对当前科目讲得多读得少、实效低的状况,我赞成提“返璞归真”这个口号。

把熟读和背诵说成 “读死书”,是极其错误的。

这里必须说明,有些人把语文教学中的熟读和背诵说成是“读死书”,这是极其错误的。如非误解,就属偏见。要知道,有时候偏见是比无知更可怕的。“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这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现在的问题是有这种追求的人太少了。诵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以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正是学习主体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语言习得的实践活动吗?

我以为,语文课应当重视背诵。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名家名篇一贯要求背诵,只是这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那里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据统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有192篇课文、106个段落,总计近300篇(段)。这一数字在语文课内是否还是少了些,可以讨论。如果课内课外加起来算,相对于12年的时间来说,显然是少了。

如果每年能背30到40首诗词,20至30篇美文,整个中小学阶段有六七百篇诗书(或者更多)装在肚子里,那就会如伯洛所言,在今后的生活里,“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了。做学问、写文章,就可以体会到朱夫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了。诵读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学生因诵读而抑扬顿挫,因诵读而慷慨入神,因诵读而兴趣盎然,因诵读而一往情深,热爱母语之情油然而生,中华文化之根悠然深远,这不正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展现吗?

第5篇

近日,我抽时间粗读了一遍王三阳老师所著的《做幸福的老师》给了我很深的感悟和启迪。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十三年了,究竟怎样做才能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学生最欢迎的老师呢?

信任是一种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信任。老师和学生之间更需要信任,没有信任就无法沟通,甚至会产生“代沟”、隔阂。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他们的思想、行为还不成熟,不稳定,缺乏自我约束力、控制力,往往会犯一些“小儿科”的错误,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应该以信任为出发点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必要时“糊涂一回”,点到为止。因为孩子们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尊重、信任!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话音未落,只听到有几位同学叽叽喳:“唉呀,又上……”我听到这些话,心想:好啊,看来同学们不愿意学了!学的不耐烦了!顿时一股无名火油然而生。“刚才是谁‘唉呀’的?站出来!”我呵道。学生们见我这架势,吓得都不敢吱声,立时站得整整齐齐,哑雀无声,50多双眼睛齐刷刷的看着我。随后有两位同学慢慢腾腾的站了出来,“还有一位,我都听到是谁了,看他能不能自觉地站出来!”一分钟过去了,没人吱声,二分钟,也没有,五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站出来。我心想:他要是不站出来,我作为一个老师多没脸面呀,不行,一定要让他站出来!于是我想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办法:把这位同学四周的都问一下,如果这四位同学都说没有说话,那么中间的同学要是知趣,就知道我其实是专指他的,让他自觉地承认,他也就会站出来。可是我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中间那位同学稳坐钓鱼台――就是不承认!这下我可真火了,看来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是不知道厉害!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上去把中间那位同学揪了出来。“是不是你?”我问道,他委屈、不情愿的点了一下头,我更火了:“那你怎么不承认?!”之后是一阵雷电交加……那位学生自然是呜呜的哭个不停。“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可是,这位同学还在哭,这样怎么能上课?“为什么哭?难道老师委屈你了?”“其实不是我说的。”他怯怯地说,声音很小,连我几乎都听不到。我一听马上就明白了,这时才想起自己确实不能确定是他说的!怎么就……唉,只怪自己一时冲动,确实是错怪他了!我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赶紧向他道歉:“噢,我知道了,老师错怪你了……”课后,我把他叫到身边,“刚刚你虽然没有说,但你也在和其他的同学在讲话,对不对”。他看看我,低下了头,说:“是的”。“那你以后上课,还要不要和别人讲话了呀?”“不了,我以后上课不再讲话了。”这件事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我却一直不能忘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一股内疚感也会随之涌上心头。是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出现多少象我这样大大小小的事呀,最重要的是我们老师要对学生多一份信任――因为学生总是信任老师的(即使老师不信任他,让他站出来),他也相信老师不会错怪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好的,只不过是他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清纯!学生难得有这样的情怀,作为一个老师,我想对待学生应该时时把信任放在最前!

曾经我最忌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它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咒一样时刻提醒着我是一名“不会教”的老师,因为总有些学生不及格。直到读了书中“微笑教学,亮出最佳的‘名片’”和“莫做杀手,播撒阳光耀心灵”之后我释怀了。原来衡量好学生的尺度并不单纯的是成绩,所谓的好老师是——要把我们的爱心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我们教师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学生,就会发现每班级是一幅画,每个学生都是精彩绝伦的一笔。哪怕我们用真心的付出换回的只是学生微薄的进步,也能体会到“采得百花成蜜后”的欣喜与甘甜,幸福妙不可言。

总之,“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像王三阳老师学习,学习他那种对学生的态度,学习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他那种对自己永不

第6篇

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老师在班级建立之初,就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是学生集体的班级,不是“老师的”班级;班法、班规,是学生维护自己权益和规范自身言行的工具,体现的是学生集体的意志,而不是教师的“强权”和“铁腕”。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后,就有利于每个学生主动地加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李老师通常是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唤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大家是否希望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为了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优秀班集体,大家是否应该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要克服缺点,班级是否应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就很自然地将“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对于一些看似非要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也可以尽量让学生提出来,比如问学生:“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处理?”学生往往会主动提出“希望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由此,纪律要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平等条约”。

第7篇

当我读完做卓越的老师这本书后,对于自己的教学之路增添了很多信心。其中第一辑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联想到了“开卷有益”,出自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读书似以明智,知识改变命运,只要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都值得我们一读。

一个人的卓越来自于自我人生的态度上,其中责任感是让一个人卓越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爱上自己行业的人才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锻炼自己,在磨砺中不断的卓越起来。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到做幸福的教师。从中我感悟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真理,人无完人,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经常和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想要做到最好,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所有的东西都在向前想向先进的防线发展,我们一旦停下了脚步就会被社会淘汰。放在我们身上同样也很实用。

让我在幸福教师的道路上走一遭,是我这一生的追求。人活在世上并不是来承受痛苦的,而是来寻找快乐的,但是快乐和痛苦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没有痛苦就体现不到快乐的存在。人的大部分快乐其实是来自于克服困难之后所品尝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中的观点学会阳光思考,在人生路途中,通常有一种观点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就是人生中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不能恪守一个原则,永远和比人比他们有的我们没有的。这正是作者所反对的观点,人比人气死人。也许说的就是这样,只要我们努力了,也许在这次活动中你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是这对于我们人生是一种锻炼,我们也更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什么损失呢?我们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缺点,不要气馁,应该勇于克服,力求使自己做到更好。

办公室是一个小的社会,有很多相处的潜规则,其中少说多做,应该也是现在社会的一条潜规则吧。对人友善,当别人有困难时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那些在背后戳别人脊梁骨的行为,是不能起到什么好作用的,所以我们因该处理好办公室关系,才能幸福工作,开心生活。还有一条是最重要的,就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家人当成你工作中的出气筒,可以回家商谈解决办法,但是绝对不可以把别人的过错归咎到你亲人的身上,因为这个世界上他们才是最爱你的人。

身为班主任我深刻的体会到做会育人的教师的深刻道理。班主任工作每天都有新的状况出现,如何理智的处理问题是一个成功班主任的关键。当了几年的班主任对于自己的工作有很多的困惑,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的窍门,我觉得爱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宽容。而一味的爱他们不要成为导致他们变坏的溺爱,必须要有一定的度。其中的很多感人案例,其实孩子需要的是老师的一份信任一份鼓励,有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很少就看我们是否舍得给予他们耐心。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只有不会处理问题的老师。

后边的几个环节中,上课的技巧和我们学校提出的目标教学高效率课堂是想关联的,让孩子在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条件。老师备课背的好,不如在课堂上让孩子自己生成问题,学生适时的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来得有效。三条规律,七大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

后边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研究型的教师,不许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致力于自己的教研活动中来。如果想做好这一点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有很多的理念和实践的支持,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总之,从《做卓越的教师》这本书中我不但明白了如果成为成功的老师,同时我也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让我们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自己的幸福,让我们为了自己的明天的生活而再努力一点吧,为自己的人生添上精彩的一笔,去积累更多的财富!其实幸福并不遥远,给我们幸福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工作本身就是美丽的,就是快乐的,生活本身也应该是美丽的快乐的!让我们关注现在的每一刻,学会一步一步的生活,因为每一步都是人生,当所有的脚步并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整个人生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47v0n3.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