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辛亥革命事迹精选介绍

辛亥革命事迹精选介绍

辛亥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革命是用先烈的生命换来的,仅1911年10月10日前后就有无数义士牺牲。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辛亥革命事迹精选介绍,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辛亥革命事迹精选介绍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中.父亲孙达成靠务农为生.从6岁开始干农家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10岁入村塾读书.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的生活.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进入南华医校读书,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直到1892年毕业.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上书未果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1905年7月,孙中山抵达东京.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同盟会.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叁大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中.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他在两广和云南境内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筹措经费.1910年11月,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再组织一次起义.孙中山不辞辛苦奔走加拿大,为广州起义筹款.此后,孙中山不停地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款.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5日抵达上海.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实行民主改革,颁佈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进行了“社会革命”的尝试,企图实业救国.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势力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战争.
  
  1921年,孙中山又到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积极筹备北伐.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脱险后又到上海.1923年,孙中山第叁次回到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任海陆军大元帅,再次淮备北伐.1924年1月,他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叁民主义.
  
  1924年秋,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邀请孙中山进京商谈时局问题.于是,孙中山离广州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不幸逝世.
  
  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我们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一辈子,给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黄 兴(1874~1916) 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改名兴,字克强,署名竞武、庆午,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
  
  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1896年中秀才.1898年选调至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与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及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1903年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旋改名军国民教育会,自充归国运动员,回湘策动革命.1904年2月,在长沙创立华兴会,任会长,定于11月16日发动两湖起义,事败后避日本.1905年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共创中国同盟会,被举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07年至1908年与孙中山共谋南方起义,亲自参加或指挥钦廉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及云南河口诸役.1909年章炳麟、陶成章等反对孙中山时,居间调停,坚决维护孙的领导地位.1910年初到香港策划广州起义.翌年春在香港成立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任部长.4月27日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进攻两广总督署.起义失败后,避走香港.积极支持中部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主张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并极力赞成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汉发动起义的计画.
  
  武昌首义爆发后,由港经沪乔装赴鄂,即渡江赴汉口督师.11月3日就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功绩卓着,为各省独立赢得时间.汉阳失陷,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改任南京留守,主持裁撤整理南方各军事宜,至6月解职.8月被举为国民党理事.“二次革命”爆发,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指挥武力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6月,为组建中华革命党,与孙中山意见不合,离日赴美,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袁死返国.1916年10月31日病逝上海.次年4月15日归葬长沙岳麓山.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鱼父,湖南桃源人.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常书“桃源鱼父”的笔名.作为一介书生,他没有孙中山那样的传奇经历,也没有黄兴身经百战的英勇,但却是革命派内最有民主理念和战略眼光的人.
  
  宋教仁生在湖南农村,不象很多伟人那样出身在名门望族,甚至一度连学校也上不起.他从小受的也不过是些传统教育,丝毫看不出以后能有那样远大的共和理念.
  
  1904年华兴会成立时,年仅22岁的宋就担任了副会长,参与领导长沙起义.随后又前往东京,参与同盟会的组建工作.并且担任司法部检事长这一要职.他与陈天华、程家柽创办《二十一世纪之支那》,宣传革命思想.后来这份报纸改名《民报》,也就是同盟会的机关报.
  
  1911年到1913年,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叁年,是大革命、大震盪、大转折的叁年,是新与旧、正与邪、善与恶、进步与停滞、开放与保守、光明与黑暗、民主与独裁激烈交锋的叁年.而宋则由幕后走向了台前,由边缘走向了中心,由热血青年成长为革命领袖,由宪政先锋成为了革命烈士,他为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努力到最后一刻,为中国的宪政民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有五千年专制传统的中国,划出了一道闪亮的民主光辉.
  
  1911年1 月,宋教仁与于右任等人在上海发起创办了《民立报》,出任主笔.他以“鱼父”的笔名,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抨击清政府的内外政策,成了革命党最有力的宣传武器,一支雄笔抵得上数万雄兵.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革命的精英损失惨重,同盟会的军心受到极大动摇.宋教仁对孙黄的军事行动进行了反思,与陈其美等人筹画出了革命叁策(一)效仿法国大革命,直接佔领北京,号令全国,实行中央革命,此为上策;(二)在长江流域,各树潜力,同时并举,创立政府,然后北伐,此为中策;(叁)在边陲各省起义,此为下策.经过分析,一致认为中策可行,遂于7月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作为领导中部起义的指挥中心.宋教仁是实际上的负责人.3 个月后武昌起义的胜利,证明了这个战略决策的成功,儘管武昌起义的胜利也极为偶然.
  
  武昌起义后,宋教仁却因病未能及时赶到武汉领导革命,致使领导权落到了旧官僚黎元洪和汤化龙手中.10月28日,宋教仁与黄兴赶到被袁世凯重重包围的武汉,淮备与新政权共存亡.黄出任战时总司令,领导鄂军血战阳夏;宋则负责外交工作,他以自己的政治技巧和对世界公法的熟悉,成功地斡旋了与各国的关系,保证了列强在武汉严守中立.此外,他还主持了鄂军都督府的所有公文的制定颁佈.其中《鄂州约法》堪称中国第一部共和法典,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以此为蓝本.宋教仁充分认识到,革命战争难,而守成更难,破坏容易,建设复难.而革命仅是手段,图谋民生幸福才是最终目地.
  
  孙中山回国后,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但宋并不迷信孙中山,很有自己的主见.孙主张总统制,效仿美国;但宋则认为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对中央的约束大,而中国是中央集权,又有二千年的专制传统,故应实行内阁制.“盖内阁不善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欲变易之,必支援国本,此吾国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起初,人们多认为宋教仁权利欲重,直到袁世凯当上总统,大家才明白他的用心良苦,远见卓识.在南京临时政府,孙黄本想提他作内政总长,但各派都把他看作一个威胁,最后他只当上了法制局总裁,宋并不介意,积极投入到临时约法的制订工作中.并以充任民主政权的叔孙通自勉.
  
  袁世凯担任总统后,宋聘任农林总长,儘管这不是他的专长,但他还是很认真是投入.很快袁世凯和内阁的矛盾不断激化,大家都看到了袁的专制思想,连昔日袁的亲信唐绍仪都无法忍受而辞职.宋则与同盟会的其他叁总长陈其美、蔡元培、王正廷集体辞职,并投身于改革同盟会的工作.袁世凯对宋的才华十分欣赏,对他的思想又十分顾忌,多次企图收买为已用,金钱美女用尽了,宋却不为所动.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袁世凯已经动了杀宋的念头.
  
  1912年8 月,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宋教仁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无比的政治勇气,毅然解散了同盟会,在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促进会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崭新的政党——国民党,取服务国民之意. 在九十年前的中国,有如此开放的胸怀,有如此民主的信念,有如此远大的眼光,有如此无畏的精神,是何等难能可贵.
  
  在宋教仁的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下,1913年2月,国民党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直接选举中大获全胜,在参众两院都取得了过半席位.宋教仁在此前后走遍了南方各大城市,宣传政党政治和民主宪政主张,在国民中取得了极高的威信,赢得了各方面的赞赏.连他的政治对手章太炎、梁启超都对其十分佩服.因此,宋教仁联合了章太炎等人,淮备在1913年的正式大总统选举中,推举黎元洪取代阴险的袁世凯.这些活动,无疑让袁世凯大为恼怒,于是就有了3月20日南京火车站的震惊世界的暗杀事件.叁•二○事件也导致了二次革命的爆发和袁世凯统治合法性的丧失.
  
  宋教仁牺牲的时候还不满32岁.在今天的中国,如果让一个32岁的人出任泱泱大国的总理,是不可想像的,但九十年前却几乎成了现实.宋教仁的死,也使当时的中国丢失了和平发展的机会,使南北军事对峙无法避免.一个人的生死竟然决定了中国发展的走向,这是宋教仁自己的光荣,但却成了近代中国的悲剧.他就象一颗流星,在近代中国闪现了一道最明亮的光芒.
  
  秋瑾(1877~1907年),字璿卿,别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绍兴人.1877年11月15日,在厦门出身一个封建官宦人家.
  
  1902年,秋瑾随王到北京.到达京师,秋瑾的眼界发、心境都宽阔了.秋瑾无法安于原来那种深闺雌伏的生活.渴望寻求救国真理的念头,促使她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4月,秋瑾毅然同王廷钧分离,变卖首饰,前往日本.
  
  在日本期间,秋瑾以革命激情奔放,而又好节已助人,受到留学界中进步分子的推崇.1905年,秋瑾从日本回国,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不久,再次东渡日本,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旋即加入同盟会,担任浙江主盟人.
  
  1906年初,为反抗日本政府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秋瑾愤然回国.1906年冬,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鼓吹男女平权.她在文章中,还把夺取反清革命的胜利同男女平权结合起来,号召妇女投身革命斗争.
  
  1907年春,秋瑾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任大通学堂督办.期间,秋瑾训练会党骨干,加强联繫会党,将分立的会党纳入光复会组织系统,编组光复军,拟定起义计画.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后,牵连到大通学堂.7月14日,清军包围学堂,学生们开枪抵抗,牺牲数人.清军蜂拥而入,将秋瑾等六人逮捕.次日黎明,秋瑾壮烈牺牲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1岁.
  
  秋瑾被害的消息,使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异常震愤,也激励着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斗志.孙中山曾经题词称秋瑾是“巾帼英雄”.
  
  蔡锷(1882~1916),中华民国初年军事家.原名根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军事学堂任教官.次年调广西,历任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陆军小学堂总办、新军协统等职.
  
  1911年调云南任37协协统.10月在昆明发动新军回应武昌起义(见辛亥革命),被推为总指挥,后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委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加以笼络与监视.
  
  1915年袁图谋称帝时,蔡锷以赴天津诊病为由潜出北京,经日本抵昆明,12月宣佈云南独立,通电讨袁,并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举兵入川,屡败袁军.袁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后赴日就医,不久病逝.遗着编为《蔡松坡集》.
  
  彭楚藩(1884-1911)一名家栋,字青云.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906年投身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十一营左队当兵.后入宪兵学校.曾加入日知会,任评议.后考充宪兵营学兵,升正目.不久,加入文学社和共进会,被举为宪兵营代表,斡旋其中,共图大举.
  
  1911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成立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任军事筹备员,负责通讯联络工作,淮备武装起义.24日,被推为起义后军政府调查部副部长兼起义军事筹备员,10月9日,与蒋翊武在武昌总部决策起义事宜,因清军突击被捕,受审时大义凛然.次日英勇就义.为武昌首义叁烈士之一.
  
  杨洪胜(1875-1911)亦作宏胜.字益叁.湖北穀城(一说襄阳)人.出身农民家庭.1903年投武昌防营当兵,后隶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叁十标为列兵,随即升正目,后结识刘公、孙武等革命党人,立志革命.1911年加入文学社,受命请长假离营,于武昌中和门正街右旗营房附近设小杂货铺为联络据点.武昌起义前夕,起义总指挥部成立,任军务筹备员,负责运送军火至工程营.10月9日被尾随军警捕获,曾投弹拒捕,后受伤被执.次日凌晨与彭楚藩、刘复基同时就义,合称武昌首义叁烈士.
  
  刘复基 (1883~1911) 字尧澂,亦作瑶臣,又名汝夔,湖南常德人.1904年肄业于湖南武陵县高等小学堂.联络会党,淮备策应黄兴领导的长沙起义,未遂.1905年参加马福益组织的洪江会起义,败后走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归国,在长沙设立中西报代派所,秘密运销《民报》等革命刊物.曾往来于长江中下游各省,运动革命,在武汉加入日知会.为营葬陈天华和姚宏业,奔走其事.后应其兄星澂之邀,1909年到武汉,协助詹大悲等办《商务报》,任该报会计兼发行人,并加入群治学社.
  
  1911年初文学社成立,被举为评议部长,专负组织之责.1911年10月9日汉口宝善里十四号机关部败露,刘复基得报,立即筹备弹药.当时军事总指挥蒋翊武自岳阳归,刘审时度势,毅然提出当晚起事的建议,经商定,蒋遂下达起义命令,并一起冒险守候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起义指挥部主持大局.入夜军警包围起义指挥部,刘与彭楚藩、龚侠初、牟鸿勋等被捕.于翌日凌晨同彭楚藩、杨洪胜在督署东辕门慷慨就义.
  
  孙 武(1879~1939) 原名葆仁,字尧钦、尧卿,亦作摇清,又字遥仙,号梦飞,湖北夏口(今汉口)人.1898年入湖北武备学堂,与吴禄贞、傅慈祥等友善.1900年自立军欲起兵,孙被推为岳州司令,后事泄失败,避走广东.1904年奔母丧回鄂,加入科学补习所.同年10月科学补习所被封,遂东渡日本,入成城学校习海军.后因反对日政府颁佈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愤而返鄂.1906年加入日知会,佐刘静庵办江汉公学及党务.1907年1月,因日知会案发,刘等九人被捕,孙走奉天 (今辽宁),投吴禄贞,交结“马侠”.嗣辗转赴日本,在东京与张伯祥、刘公等发起组织共进会,被推为军务部长.1908年入大森军事讲习会,研究野外战术及新式炸弹製造.年冬归鄂,任湖北共进会主盟,并以“中华山”山堂名义联络和统一长江会党,暗编为五镇,在新军中迅速发展会员.1909年秋,应邀赴广西助两广共进会首领熊越山谋在岭南发难,事败走香港,加入同盟会.1910年返鄂,重振共进会,组织秘密机关多处.1911年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乃力主在武汉举义,并与刘公等积极推动共进会与文学社的联合,筹画起义,被推举为起义总指挥部参谋长.10月9日在汉口宝善里机关装配炸弹时失事,负伤入院,机关被俄国巡捕破坏,乃力主即时起义,免坐以待毙,并嘱杨玉如赴京山联络刘英谋回应.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与副部长蒋翊武、张振武并称“湖北叁武”.阳夏战争,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孙心存不满,多所掣肘.及汉阳失守,劝都督黎元洪避走城外,他躬巡街衢,武昌赖以稍安.未几停战议和,孙以民军代表、首义功臣名义赴沪活动,意外谋得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职,为黄兴所阻,更心怀恚望.遂纠合失意党人、旧官僚、立宪派等在上海组成“民社”,拥黎元洪为社长,自揽社务,并任武汉分社社长,创办《民声日报》,与南京临时政府和同盟会公开抗衡,背离革命初衷,傲视患难战友,引起同志愤慨,导致1912年2月27日夜群英会倒孙事件发生.孙不愿同室操戈,自行引退.黎元洪乘机照淮孙武辞职,委以鄂都督府高等顾问,荐为北京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虚职.10月,袁世凯授以勋二位、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后授义威将军.1915年12月任参政院参政.萧耀南督鄂,委孙任汉口地亩清查督办,萧死去职.1926年后隐居北京.1939年在北京逝世.1981年迁葬武昌伏虎山.着有《武昌革命真相》、《汉口市政建筑计画书》等,尚有论文遗稿多篇未刊.
  
  熊秉坤(1885—1969),原名祥元,又名炎炳、忠炳,字戴乾,湖北省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人.早年因父亲早死,家道中落,读书不成,投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当兵,升正目.
  
  1911年春,加入共进会,担任共进会工程第八营代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在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企图策划长江流域起义,派人到武汉与文学社、共进会联繫,加速了武汉革命团体淮备起义的进程.而此时保路运动兴起,时机十分有利.
  
  1911年9月24日,共进会、文学社召开联合大会,制定起义方案,议定起义日期为1911年10月6日(中秋节),后因时间紧迫又延至10月11日.10月9日,汉口机关部失事,党人名册、印信被查抄,起义计画暴露,形势十分危急.
  
  10月10日晚7时许,驻武昌中和门内第8镇所属工程兵第8营营房里,首先发生兵士哗变,全营振动,枪声四起.在熊秉坤、吴兆麟指挥下经过一夜浴血奋战,到10月11日上午,武昌全城光复,九角十八星革命军旗帜在武昌城头上高高飘扬.次日,起义军又收复了汉口和汉阳,武汉叁镇全在革命军掌握之中了.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12年10月,北京政府授熊秉坤以陆军少将衔,1913年补授勋五位,同年,熊秉坤因为参加的“二次革命”,勋位即被袁世凯褫夺.
  
  熊秉坤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因遭黎元洪悬赏通缉,逃往日本.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同年秋回鄂,被孙中山委任为讨袁鄂军司令,后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中国国民党成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并受聘为湖北革命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1930年一度兼任武昌市长.1931年调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6年退役.
  
  武汉解放前夕,参与维持地方治安,为武汉市临时救济委员会公安组负责人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参事室参事、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孙中山90诞辰全国纪念大会筹备委员.1961年,曾同温楚珩、李白贞3人代表湖北辛亥老人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1969年5月31日逝世后葬于武昌九峰山.着有《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等.
  
  张振武 (1877~1912) 原名尧鑫,字春山、春叁,更名竹山.湖北罗田人,寄居竹山.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业师时象晋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人体育会,习战阵攻守诸法.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继又返鄂,执教于武昌黄鹤楼道小学.因鼓吹反清革命,几遭逮捕.后创办体育会及公立学堂联络同志.1909年加入湖北共进会,帮力、会中理财事务.1911年9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会议,预选为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旋回乡变卖祖产,以充革命经费.
  
  1911年10月9日清吏大肆缉捕党人,张于危难之中,联络各方淮备发难.武昌起义后,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任军务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主持军务十馀日部署有序,颇具胆识.阳夏战争期间,凡民军赴前线,必亲往激励,以振士气,并多次印发白话文告,阐明革命大义及作战要领.汉口失陷,派人往各州县办理民团,又亲赴青山、张公祠、梅子山、扁担山一带佈置防御,并派员在前线招降北兵.汉阳危急,亲率部属驰援,激战中负伤落水,几至溺死.后退守武昌,鼎力襄助总监察刘公守城.黎元洪出走葛店,主张去黎另举贤能,为黎所深恶.1912年1月,张携钜款赴沪购械.在沪广事交游,谋另组北伐军,倡言二次革命.返鄂后,加强将校团力量,联络援鄂赣军冯嗣鸿部,创办《震旦民报》,设立男、女中学,独树一帜.深为黎元洪所惧,乃电请袁世凯畀以官职,调离湖北,张两度未就,黎设计诓之入京,复密电袁将其捕杀.1912年8月16日凌晨1时,张在京遇害,归葬竹山县北乡木鱼山黄土坡.
  
  吴兆麟,字畏叁,号宽元,谱名锡敏.鄂城(今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宗国岭人.家业农,父亲以种菜为生.16岁入武昌工程营当兵,次年考取随营将校讲习所.1900年,考入工程营代表.1905年参加“日知会”,任该会干事及工程营代表.1906年在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以第一名考入湖北参谋学堂.他参加了1906年及1908年河南彰德、安徽太湖两次秋操,并手编各秋操纪事,还编着了《战术实施》、《参谋旅行》等兵术书籍,被印发各军参阅.1909年,以最优等生毕业于参谋学堂,仍回工程八营任左队队官.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军起义.当首举义旗的工程八营士兵抢佔楚望台军械库后,发现自己的行列中并没有称职的指挥者.因为以孙中山为“共和”的湖北革命党人,虽然在新军中进行过多年的发动工作,但这一天却事起仓促,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主要领导人全不在起义现场,刘复基已牺牲,孙武被炸伤,刘公生病,蒋翊武在逃,刘英远在外县.处此关键时刻,群龙无首的起义士兵,公推在楚望台当值的左队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吴平时颇得军心,受任之初,以不得滥杀和服从命令两事相约法,随后作出一系列的军事部署,待炮队从中和门进城,以工程营为首,会同起义各标营士兵,于10日夜间向湖广总署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攻下督署,11日清晨,革命军佔领武昌全城.
  
  当日中午,在谘议局召集联席会议,商讨组织军政府,起义者自认声望不足服从,欲推原协统黎元洪为都督,黎不允,后经吴兆麟以总指挥身份提议公举黎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参长.
  
  军政府成立,吴兆麟任谋略处谋略,第一协统领、参谋部副部长、部长.黄兴来鄂后,吴兆麟陪同到汉阳、汉口佈防,帮助办理军中一切事宜.汉阳失守,黄兴去沪,战时总司令职先由蒋诩武护理.蒋、吴共筹武昌防守事宜,不久,黎元洪潜走葛店,武昌危城,全靠吴兆麟支撑,战时总司令一职,遂由吴一人担任.
  
  12月17日,黎元洪被举为大元帅,任命吴兆麟为鄂军参谋总长兼第五镇统制.
  
  民国成立,1912年元月9日,吴兆麟任北伐第一军总司令,元月13日,庹作肴味蹙u文弊艹u后调北京.1912年9月北京政府授吴陆军上将,勋二位,又颁授大绶嘉禾章,文虎章,一度任北京将军府将军.目睹北京政府之所为,袁丗凯野心勃勃,黎元洪不足有为,对党人也丧失信心,遂退出政坛,解甲归田.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1922年,督修樊口大堤,建民信、民生二闸,开闢月河,筑王唐黄堤等水利工程,风餐露宿,不辞劳苦,叁年时间,使工程告竣,变水害为水利.
  
  1922年吴兆麟被公举为“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并倡修武昌首义公园.晚年失望于国事,与日知会旧友张纯一等皈依佛法,倡“治即国治”、“心安即国安”之说.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吴兆麟因素患哮喘,困居武汉读经自遣.日本侵略者知其素着声望,诱以出任伪军总司令,伪湖北省政府首席参议,均遭吴拒绝.日人无奈,将其软禁.吴兆麟面对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心情悲愤难抑,哮喘病加剧,于1942年10月17日饮恨而逝.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予公葬.遗着有《太湖秋操纪实》、《战术实施》、《辛亥武昌革命工程第八营首义始未记》及起义时期文电底稿和日记多种.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35o2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