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语文课堂的优化教学4篇 优化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的优化教学4篇 优化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实教学资源,期望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

语文课堂的优化教学4篇 优化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第1篇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把cai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集“声音、图象、文字”为一体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冲击下产生动摇,电子备课系统和因特网的建立将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方式远程化、网络教学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

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发情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cai课件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扩大教学的容量

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cai课件的运用也带来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鲜明生动的声像输入,并由此传递的清晰明了形象具体的情感信息、语言信息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了广泛的兴奋点,而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反复强化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一方面电光形声的结合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把教学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和外表之间互相转化,这就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殖率扩大,使教学规模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抽象为具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如《金色的鱼钩》、《凡卡》等课文篇幅很长,每课往往需要2至3个课时,如果在cai课件快速声像显示下,最多用1至2课时内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且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再如期末复习时,运用cai课件出示复习题,能加大复习的密度,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cai课件的多种益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学的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堂的优化教学4篇 优化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第2张

第2篇

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传授知识,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智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的电化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意设境,激情引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激发思维,释疑解难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煤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加强信息传递,强化有意识记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送,强化儿童的有意识记,加强字、词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识字效率。如:“日”、“月”、“山”、“川”原本是象形汉字,运用投影图片就可以再现“日”、“月”、“山”、“川”的具体形像。然后,教师再由具体的形像入手,引导学生识记“日”、“月”、“山”、川”。再如“包裹”的“裹”是形声字,它用“衣”表形,“果”表声。这个字笔划多,学生容易写错。但是,运用电教化手段教学,则很容易解决这一致学难点。教学时,首先映出“衣”字,然后把“”和“”上下拉开,最后再将“果”字拉到“”和“’中间,构成“包裹”的“裹”字,既形象又生动,显示了投影造型艺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优越性。

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操。电教能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有声、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器官,去感觉,去体会。如教《桂林山水》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利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再配以一段悠扬的钢琴曲,让学生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切身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爱美的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学好知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

一、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课堂一般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自学比较少,这就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弱。平时我们觉得学生不主动学,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地讲其实效果并不好,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自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各种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重点,然后分析、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分数已经成为高效课堂的副产品,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高效课堂的主产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淡化分数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想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我们一定要摒弃原有的教学观念。分数只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我们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前两年我教的班里有一名学生,除了学习样样在行,上课说话、吃东西,作业不写不交。在一次他被停课的时候,我让他来办公室打扫卫生。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他说:“不是不想学,是自己太笨了,什么也学不会。”我就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觉得你笨。你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愿意学习。”随后我就给了他几道简单的练习题,让他现场做,他做出来了。我说:“既然你能学会,为什么不学呢?”于是我又给了他一些稍有难度的题,让他拿回去做。过了两天,他来问题了,有些会做,有些不会做。我把题看了看,给他讲了讲。他明白了。通过两次的沟通,我发现他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听课了,知道努力了,上课违纪的情况少了,平时的作业也能交上来了,他的学习态度转变了,这就是进步。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心学生,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的只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是听话的学生。这种片面的教学观点会让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觉得教师不关心他们,这对课堂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给学生分三六九等,我们尤其要关心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他们只是暂时落后。教师要给这些学生足够的关心,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的时候会有个别的学生扰乱课堂,不遵守纪律。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训斥学生,要静下心来,也许冷淡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都希望教师欣赏自己,也都想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美好的一面。教师在欣赏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要宽容他们的缺点。宽容是一种特殊的欣赏,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欣赏,将会激发他们的潜能,开启他们的心扉,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总的来说,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还要在课下与学生多沟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要通过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转变,实现人的解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4篇

近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质上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主要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挂图和实物等,学生早已不感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把形、音、光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逼真形象的意境和生动愉快的课堂气氛,创设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时,我制作了下面一个课件:一开始,以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为背景音乐,画面上连续展示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坪、姹紫嫣红的花朵、鲜艳夺目的花束、一幅幅书有“恩重如山”、“师恩难忘”、“祝福你,老师”字样的贺卡,最后定格为“师恩难忘”。教师由此导入新课,新颖别致,自然流畅,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热爱老师、思念老师、难忘老师的艺术境界里,为教师轻松愉快地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情景等,学生都无法亲身感受,妨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无法展示或很难展示的场景和图像,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发挥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的优势,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学生感知、理解、分析问题而感到困难时,给予他们最适时、最恰当的帮助,就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利地理解和把握问题。问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背影》一文,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和掌握作者表达父子情深的方法是课文的重点,而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深入地体会亲人离别时的感情,对“父亲”对“我”的爱、“我”的四次流泪,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因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每次教学这一课,虽然对“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一段文字采用领读、默读、讲解、示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都收效甚微,学生不是无动于衷,就是似懂非懂,甚至对“父亲”的动作或老师的示范感到十分可笑,一篇绝好的散文怎么也引不起学生的共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买橘子”这一情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当学生看到画面上“父亲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的情景,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个个都沉浸在父爱的感情世界里,有的禁不住感叹、流泪。从同学们的神态和课下反馈的情况看,“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留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了。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情操、知识吸纳与审美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学课本中,就有不少优秀的诗歌、散文,它们语言凝练,抒情强烈,极富音乐美和图画美,是进行文化传统教育、情感熏陶、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最佳教材。教学这些作品,要达到教学目的,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因为文中真挚强烈的感情、深邃广阔的意境是难以完全言传的。这就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己反复地咀嚼品尝、玩味领悟。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的一段话颇具启发性,他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优秀的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可见,“入情”还得靠“情”,一个“情”字,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精髓。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情感感受能力,在情感传递过程中,情感信息对他们的感染力愈强,他们就愈容易动情,愈容易入情。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给诗文进行配乐、配画,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例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为把语言文字描绘转换成直观画面,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展现出连天接地的碧绿莲叶和阳光下荷花鲜艳夺目的优美景致,在近景和远景的搭配上也作了最美的处理:最远处是朦胧的山峦,远处是倒垂在湖边的柳枝和若隐若现的亭台楼榭,近处是鲜艳欲滴的荷花。画面色彩明快,层次感强,布局独具匠心。在课堂上教师不用多言,学生已经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因为诗歌作者描绘的心旷神怡的美景和对西湖无比热爱的情愫,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优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1lvwmn.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