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其他文案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傅雷家书两则》教案6篇 "傅雷家书:亲情与成长"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傅雷家书两则》教案6篇 "傅雷家书:亲情与成长"

本文介绍的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傅雷家书两则》教案,该教案以傅雷先生写给儿子女儿的家书为材料,通过精选文段和解读搜集多种文本信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父爱与家风,培养家国情怀和人生价值观。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傅雷家书两则》教案6篇

第1篇

1. 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德育目标] 感知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廓然无累(kuò) 涕泗横流(tì sì) 枘凿(ruì záo)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1.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2. 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4.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像,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成功时,你是怎样的感受?)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5. 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想像表现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6.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首先找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忐忑(tǎn tè) 繁衍(yǎn) 一抔黄土(póu) 怒不可遏(è)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明确: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2.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a. 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

b.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c. 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d.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1)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

(2)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

(3)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

(1)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_______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_________,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

(2)他_________过一个职能,他___________过一项使命。 ( )

(3)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_________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

a. 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傅雷家书》饱含着他对儿子的拳拳父爱,同时也是一部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b.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维新运动领袖之一。饮冰室主人是他的别号。《敬业与乐业》一文阐述了“敬业”和“乐业”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c.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法国19世纪的精神领袖雨果的代表作品,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d.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中阐述了他对爱情的看法,饱含人生哲理。

(1)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明过去曾服从____________,文明以后将服从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情景,请按具体要求,代其中的人物说出她想说的话。

情景材料:李燕同学是某中学应届毕业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生活,她对学校、老师和同学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即将毕业分别之际,她有许多话儿要倾诉。正好,班里举行“毕业畅谈会”,邀请了校长和所有任课教师参加。(不能出现校名及校长、老师、同学的名字)

(1)会上,李燕同学深情地感激学校、老师对她和同学的培养:

(2)接着,她又以同学、朋友的身份向同学们临别赠言:

(3)最后,她从学生的角度对学校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 傅雷是在儿子精神消沉时,给儿子写这封信的,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2.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

3. 这是一封充满真情、流露真意的家书,读后感人肺腑。请你用一副对联表达出父子或父女亲情。

4. 父母对子女倾注了全部的情感,那么作为子女,应该怎样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的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柜台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对我的深切期望!

1. 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期望是什么。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这句话。

2. “父亲”“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原因是什么?(不得超过15个字)

3. 第4段中写父亲为“我”做了两件事,请依次简要概括这两件事。

5. 文章最后,破折号后面略去了一些文字。请你替“我”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穗 嬉 遏:抑制 殖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忐忑:心神不定

4. (1)排比 (2)比喻 (3)设问 (4)反问 (5)对偶

7. (1)有哲理的忧伤 (2)武力 思想 (3)光明从坟墓里

二. 示例:(1)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您为我们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提高付出的心血!

(3)如果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就更好了。

1. 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2. ①整天忙碌;②常受人鄙视。或:①生活艰辛,身体劳累;②精神疲惫。(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3. (1)父亲给“我”买了鞋。 (2)父亲给了“我”钱。

4. ①为父亲的艰辛难过;②被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深深地感动。

5. (不辜负您的期望,)①一定胜过您,②更胜过那些嘲笑您的人们。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傅雷家书两则》教案6篇

第2篇

世上有一座桥,这座桥便是成长的桥。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桥,是用希望和奉献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梁。

傅雷和他的夫人就为他们的儿子搭起了这样一座桥梁。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0年至1966年间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180多封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在信中,父子俩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无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正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 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的一些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贯穿全书的情意,就是要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且,从这些“长篇累牍”中,确可见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地以一个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作为孩子的明灯,处处闪耀着深刻隽语。

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之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写于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之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这篇课文从两个方面表达出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尽管写作年代不同,写作内容不同,但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倒,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这一主旋律将这两封信融汇贯穿了起来,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故阅读这两封家书,除了可以充分感受到傅雷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外,对于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也是有极大启示的,故教学时可以据此来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为他们打开一片精神的空间领域。

此外,由于本文是书信,书面色彩较浓,抒情、描写也比较细腻。又由于书信写作时有更多时间来思考斟酌,故表达时逻辑性强,思维严密,且作者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多了一种如朋友谈心般的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关心,少了一份长辈训诫时的严肃克板、不可抗拒的威严,在充满着浓浓父爱的同时,又蕴涵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如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几处的议论就饱含哲理、耐人寻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由于九年级学生毕竟只有14、15岁,尚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故这几处语句,学生的理解可能难以达到所预想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不可随便带过,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以免学生对久远的时代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

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体会作者极具逻辑性的表述和严密的构思,把握融汇贯穿于两封家书中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

反复阅读课文,在读中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在读中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通过对家书的学习,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进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深情;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进而激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情感的培养,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讨论探究中加以实现。

1、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思考。第一则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则家书,写于儿子成功之际,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消沉时,要坚强;成功时,也要坚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强的,故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两封家书结合在一起看,联系起来思考更具启发性──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深入探究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贯穿于两封家书的主旋律──“坚强”,抓住几个有哲理性的句子进行,从而融汇贯通地理解全文。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4、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成功的导语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开始。导课方法多样,可由关于母爱的诗引入父爱,也可直接由关于父爱的故事导入,还可以从介绍傅雷导入。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学生们熟悉的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这首歌曲导入。

这是学习文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致感知这两封家书写作的时代、内容虽不同,但都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做一个坚强的人,从而体会编者将这两封家书编在一起的用意。

让学生在读中,结合语句,结合自身的积累与生活,通过对“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的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并为学生思考“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仍离不开一个读,不过这次为了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读中体会朋友般的父子情,从读中获得启迪,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文中走出来,让学生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感受表现不太明显、常被忽略的父爱。利用口、手结合的方式,先口头表述,再用笔抒怀。若时间允许的话,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也可参与进去,师生同讲。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中,光靠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它还需学生在课后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发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养料来成长,故通过相关链接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第3篇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四、教具、教法: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结合。

(说明:第一封信内容简单,学生理解较易,教学时宜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3、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找出具体语句。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三、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像,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成功时,你是怎样的感受?)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四、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相像表现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五、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第4篇

(引读)傅雷与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上的朋友,而且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阅读这两封信,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吧。

?傅雷家书》是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由于是父子之间的通信,所以称为“家书”。 傅雷是我们著名文学翻译家。曾留学巴黎,对音乐、美术、文学均有较深造诣。1931年回国,译著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文革中受到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选的是其中的两则。这是篇讲读课文,又与课后名著阅读联系在一起,而名著阅读则是进入中考的重点内容。所以我们得通过这篇课文来大致地了解一下《傅雷家书》的整体概貌与语言特点,还要去了解作为父亲的傅雷的爱子深情。而且我们还要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到怎样去做父母。

傅雷首先劝慰儿子不必为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而不安,这没有必要,一个孩子不把苦闷像父母倾诉又向谁诉呢?然后告诉儿子,人生是充满了起伏的,不起伏的是庸人。接下来,傅雷就告诉儿子怎样去面对情绪上的困扰。他谈了两个方法,一是对一切都应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二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这两个方法对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大有作用的。傅雷写这封信的起因是什么呢?从本信中我们略略可以发现是“感情创伤”,所以傅雷也儿子在面对“感情创伤”方面提供了方法: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凭吊的心怀”。你想一个经历了金戈铁马战争的人,现在回顾过去,纵然有万千感慨,但还会像过去那样身不由己吗?不会的,就会有一种平静、超然的心情了。他希望傅聪也这样去对待感情的创伤。

这封信,起因于傅聪在在音乐演奏会上取得了成功,所以傅雷首先表达了作为父亲为儿子的成功感到激动自豪的心情。一般的父母或许会一个劲地夸奖自己的孩子,但傅雷不止于此,他借儿子成功之机,向他启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夸奖与赞美。傅雷认为就是要永远保持自知之明,保持对艺术的谦卑,也就是“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然后傅雷由艺术谈到了中国的“黎明”,希望儿子怀着对祖国的爱,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要有胆量与气魄。信的最后,傅雷再次回到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鼓励儿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在矛盾中成长,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寻求人生的完美。

这两封信,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前一封信是儿子遭受了感情的创伤时,傅雷去信安慰,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后一封信是儿子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从这两封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在精神上给予儿子无微不至关怀的父亲形象。

这两封信,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第一封信,因为是安慰儿子,所以话语有如和风细雨,熨帖儿子的心胸,注重的是理性的指引。而第二封信,主要为儿子的成功感欣喜,语言上激情洋溢,充满了感情。

但是这两封信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儿子要学会“坚强”。但这两个“坚强”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第一封信中的“坚强”是指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泰然处之,理智分析,不被挫折所压倒。第二封信中的“坚强”的含义则是指“不为胜利冲昏头脑”,也就是不要在成功的时候骄傲自满。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这两封就是教会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这就是坚强。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则是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之心”,那就是心灵纯洁,无惧孤独的心灵。

整体来看,傅雷就是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很久以前就读过一篇好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写的,记得我们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推荐过,不知读了没有。那篇散文所写的父子关系是让人羡慕的,父子之间是和谐平等的。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两封书信,我们可不可以感受到傅雷作为一个父亲的情怀呢?同学们将来会做父母,做父母容易,但是做一个好父母真的很难。你能保证你将来会成为一个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好父母吗?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两封家信中会告诉我们一些怎样做父亲的方法。

能够共担荣辱的人就是朋友。傅雷作为父亲做到了吗?当儿子受到感情的创伤,心情沮丧之时,他与儿子一起分担痛苦,帮助他想到解决摆脱困扰的办法。当儿子因音乐会演出大获成功之时,他写信盛赞儿子,分享着儿子成功的快乐。你们将来如果做父亲,可以像傅雷一样,与你们的孩子一起分担他们的痛苦,分享他们的快乐吗?

傅聪毕竟是一个在外的孤独的孩子,所以时时需要父亲的引导。当儿子沮丧时,他劝儿子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不必不安,然后想出具体的办法来引导他如何度过困厄,走出心情的低谷。而当儿子成功之时,他又告诉了他为人的更高境界,不要“丧失自知之明”,永远要保持“对艺术的谦卑”,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接着引导他保持可贵的“赤子之心”,懂得爱国,在解决矛盾中成长。家长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而傅雷正是这样做的,他指引着孩子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教会他正视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健康地成长。

虽然这两封信里我们没有看到有关的内容,其实在《傅雷家书》计186篇日记中,有不少内容是与儿子谈论艺术。从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更大。孩子是渐渐成长的,或许他小的时候你还能与他一起讨论语文、数学,但是到了初中,或者高中,你能与他一起来讨论吗?你能起到有益的帮助吗?或者他在兴趣上有音乐、美术等爱好,你又孩如何去做他的知音呢?你有什么成功的心得与之一起分享呢?所以,面对这一点,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初中阶段努力学习,同时又广闻博识,有可能还可以培养自己在艺术上的兴趣。如果在学业与学术都能做孩子的知音,那该是多好的事啊!

我想,这就是《傅雷家书》带给我们的另类启发。如果我们不看这么细,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拳拳的爱子之心。爱是第一位的,没有爱就没有《傅雷家书》。

第5篇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的证据”。

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

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

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第6篇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内容,把握融会贯穿于两封家书中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

2、通过对家书的学习,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进而理解对父母对自己的深情。

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真切体会到作者对儿子的舐犊之情后,理解并能阐述父母对自己的爱。

“钢琴诗人”的华人音乐家。傅聪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西洋国际音乐比赛大奖的钢琴家。早于六十年代已被美国《时代周刊》: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奖。《玛祖卡》是肖邦的曲目,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傅聪所演奏的《玛祖卡》舞曲。

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傅聪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录制了约50张唱片;他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四十七年。他的演奏中蕴涵了对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的把握,因此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功,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钢琴音乐文化融合的出色演绎,与他的父亲傅雷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数百万字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位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伏尔泰:《老实人》、《天真汉》等。

他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家教成功的典范。他到底如何培养出如此出色的这么一个儿子,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傅雷家书》两则中可以略知一二。

?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足以证明这本小书影响之大。

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亲子教育的典范。也是现代中国影响的家训。书信的内容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以及培养他们的艺术的修养。

朗读生字词:庸碌,谀词,扶掖,枘凿,相契,廓然无累,涕泗横流,羲皇上人,灰烬。

1、课文选了两则家书,为什么选这两则呢?两则之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性。大家将全文快速默读一遍,读完之后请思考: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心境)而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一封信: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如何面对挫折)

第二封信: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如何对待成功)

(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5、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结合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世界上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6、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想象表现了什么内容?

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7、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当遇到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时要能够坚强面对;当迎来成功时,更要能够正确面对掌声、赞美,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坚强,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傅雷他自己也是一个坚强的人,他幼年丧父,在寡母严历管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他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又和儿子如同朋友,他在另一封信中提到(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11、读一读,找一找,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些字里行间?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

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但是更多父亲并不像傅聪的父亲那么有才华,可以写出如此谆谆教导的家书来。其实,天下绝大多数的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爱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长,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以。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你们感受到了父亲对你们的爱吗?

1、“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你有苦闷时向父母倾诉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现在最想和他们说什么?请给父母写一封信倾诉自己的心里话,注意按照书信的格式写。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qitawenan/15dx02.html
专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