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排行榜 >

大庆10位最著名的人物

大庆10位最著名的人物

10、汤潮

大庆10位最著名的人物

汤潮,故事类情歌创始人,因创作和演唱歌曲《狼爱上羊》被大家熟知,之后汤潮制作并发行了七张全部由自己担当词曲创作的个人专辑,相继推出《爱大了受伤了》、《愤怒的情人》、《那滋味》、《美了美了》、《一亩田》、《我的兄弟》、《真的想回家》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创作和推出了数首流行励志歌曲如《好男儿》、《向前冲》等,因此也被视为内地最流行音乐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汤潮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不仅擅长创作而且能够完美演艺作品的艺人,也是屈指可数的高产音乐唱作人,几年来不仅自己推出了七张原创专辑,而且为宋祖英、小沈阳、刘能等艺人创作歌曲,同时完成了电视剧《怪侠欧阳德》、《关东大先生》、《老兵》、《乡村爱情》、《撞击》、《追捕》等电视剧音乐的制作和主题歌的创作和演唱。

9、孙中田

笔名郑乙。黑龙江大庆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院国文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茅盾研究室主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顾问,吉林省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英国牛津传记中心名誉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鲁迅小说艺术札记》、《茅盾》(合作),主编并撰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外文艺-大观》、《色彩的诗学》、《镣铐下的缪斯》(合作)等。《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子夜〉的艺术世界》均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历史的解读与审美取向》获吉林省《长白山》图书奖。2001年获茅盾研究突出成就奖,2003年获吉林省学术成就奖。

8、梁谢成

笔名北梁、北丁等。黑龙江肇州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历任东北文史研究所见习研究员,吉林省歌舞剧院创作员,《长春》及《诗人》杂志、编委、副主编、负责人,省革委、省委干部,省作协《青春诗歌》杂志主编,编审,省文学创作中心专业作家。省作协第四、五、六届理事。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心灵的旋律》、《爱的探索》、《摇曳的相思树》、《情帆》、《带刺的幽默》,诗文小品集《幽默诗话录》等。组诗《飞絮集》获1980年吉林省文学创作优秀奖,《长白-纪行》获林业部征文三等奖,长诗《啊!祖国》获1979年吉林省国庆征文三等奖,《一个诗人的询问》获1990年雷锋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短诗《黄土地》获山西长治诗歌大赛二等奖,《多情的小舟》获山东省《时代文学》华汇杯爱情诗大奖赛三等奖。

7、乔紫荷

本名乔紫荷,别名,乔乔,1990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大庆市,201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

2004年在电视剧《自护智多星之人小鬼大》中饰演首次担任女主角 。2011年在偶像剧《一不小心爱上你》中饰演季芬芳一角而成名 ,后在红色青春剧《我的青春在延安》中饰马玉 。2012年在美人系列第三部《美人无泪》中饰演苏玛 。2013年主演网络剧《人生需要揭穿》,在剧中一人分饰9个角色 。2014年主演《寒山令》饰演钱曼媛 。2015年,参演电视剧《怒火英雄》饰演:薛婉柠。

6、杨凯淳

杨凯淳,1986年9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演员。

2011年,出演首部电视剧《倾世皇妃》;同年,凭借在孙俪、蔡少芬主演的宫斗剧《后宫甄·传》中饰演"剪秋"一角为观众熟知;2012年,转型出演都市剧《·人的幸福生活》;2014年,接拍郑晓龙执导的的古装剧《芈月传》。

5、李对红

李对红,中国射击运动员。1996年在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获女子25米运动手枪冠军并创奥运会纪录。

12岁进入大庆市业余体校开始学习射击,1984年入黑龙江省军区射击队,年底入八一队,1987年进入国家射击队。1996年 在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获女子25米运动手枪冠军,并创奥运会纪录。2001年 世界军体理事会射击锦标赛女子运动手枪慢射团体、个人冠军。2002年 世界射击锦标赛女子25米运动手枪团体冠军2003年初离开国家队。目前是沈阳军区运动员兼教练,军衔是大校。

4、丁宁

丁宁,1990年6月2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力队员。

丁宁1996年开始练习乒乓球,2003年进入国家青年队,2005年进入国家一队。2009年,丁宁获得职业生涯首个世界冠军,跻身主力层。2011年5月,丁宁获得鹿特丹世乒赛女单冠军,国乒历史上第13位吉·盖斯特杯得主。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女单亚军,与李晓霞、郭跃携手在乒乓球女子团体赛中夺得冠军。2013年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之俄罗斯公开赛,获女单、女双两项冠军。

2016年8月11日,里约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经过7局苦战后,丁宁击败李晓霞,首次夺得奥运女单冠军,也成为了乒乓球历史上又一位大满贯选手。 8月17日,里约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冠军。

3、刘达

刘达(1911(辛亥年)-1994),1952年至1963年任东北林学院(今东北林业大学)院长,1963年5月至1975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7年4月至1978年6月为革委会主任,1982年7月不兼党委书记),1983年5月任清华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家。黑龙江肇源人。北平辅仁大学肄业,参加过”一二·九“运动。

人物简介

刘达,又名成栋。黑龙江肇源县新站人。北平辅仁大学肄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曾任中共晋察冀一地委组织部部长、五地委书记,哈尔滨市市长,黑龙江大学首任党委书记、校长。

建国后,历任东北农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林业部副部长,东北林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标准计量局局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名誉校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他在主持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对拨乱反正,清除"文革"对清华大学的破坏起了重大作用。他调整学校布局,作出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转变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科的综合性大学的初步规划,恢复和增设了理科应用数学系、现代应用物理系,文科外语系、社会科学系、经济管理系等,提出了把清华大学建成"高水平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新时期清华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小学在肇源县新站镇新和小学。

解放后的首任市长

1945年11月中旬,刘达陪同-同志抵达哈尔滨,成立了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北满分局,刘达任-的秘书。不久,驻哈苏军根据《雅尔塔协定》,通知我党我军领导机关撤离哈尔滨。此后,中共北满分局撤到宾县。刘达受-同志指派,作为北满分局的联络员,经常往来于哈尔滨传达北满分局指示,宾县距哈尔滨有100多华里,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行走很不方便。就这样,他忍饥挨饿,克服困难,持续5个月。其间,得知香坊原日本关东军的军火库中存有大量黄色0,刘达争得驻哈苏军的同意和支持,调动了100多辆马车将0运回宾县,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原料。-同志称赞刘达说:“你做了一件大事,这可能是我们红军建军以来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黄色0。”

4月初,刘达奉命从宾县经呼兰越过正在融冰的松花江到哈尔滨,向中共哈尔滨市委传达北满分局的批示,要求市委做好为我军解放哈尔滨的准备工作。哈尔滨解放前夕,也就是1946年4月19日,中共北满分局、吉黑军区即内定刘达为哈尔滨市长,进驻哈尔滨一周后,松江省政府正式任命了他的市长职务。

刘达上任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天灾-不断发生。当时外有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威胁,内有经济萧条和潜伏的-分子伺机-,以及传染病的袭来,刘达迎着这些压力和困难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首先对金融进行了整顿,发行了东北流通券,取代了伪满绵羊票和苏联红军票。当时,市内供电困难,国民党占领吉林后,切断了小丰满电源,而发电厂的火力发电机又都损坏,不能运转。

刘达为了解决发电问题,亲往发电厂与工人刘英源等一起研究恢复供电问题,经过昼夜抢修发电机,使发电厂终于恢复了发电。他还为市民用水问题奔跑,利用静电沉淀消毒方法,解决了市民饮水问题。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的燃料,刘达曾亲自到鸡西购进了几万吨煤。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工人、店员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有了发展;工商业者得到了保护,经济有所恢复;清剿匪特,人民群众有了安全感。正是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人民群众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通过刘达开拓性的工作,也证明了共产党人有能力管好大城市。当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大举向解放区进攻的时候,以刘达为市长的哈尔滨市政府,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战争的胜利”的号召,动员起来,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事迹

爱惜人才,珍惜友情

刘达视人才为宝,十分珍惜同志间友情,是人所共知的。1964年,中国科大某教研室通过人事部门提出了一个要调出学校的教师名单,说这几个人表现不好。刘达问怎么不好?回答说是“走白专道路的倾向”。刘达没表态。恰在此时,严济慈(当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来找刘达,说有几个年轻教员要调出去,据了解这几个人学术底子都不错,是有发展前途的,调出去太可惜了。刘达听从了严济慈的意见,把这几个年轻教员留下来。现在,这些人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成为知名学者。

刘达说:现在都在讲金不足赤,人无完人。实际上,往往还是对人求全责备,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中有些人是有这样的毛病,有些人钻到他的业务里去了,不懂其他事;还有些人有怪癖(他举了中国科大一个教授的例子),可是他真有学问。这样的人还是用其所长嘛!真正爱惜人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大概是因为我在学校工作时间长,对知识分子多一些了解就是了。

刘达与严济慈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刘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时,常与严老在会上见面。他总觉得在会上见面谈不了几句话,还经常去严老住所访谈。他对严老非常尊重,曾题赠严老一幅字:科学之光。严老也题赠刘达一幅字:老骥伏枥。大约在1990年以后,两人年纪都大了,刘达仍定期去看望严老。两位老人见面后都很高兴,但因年事已高,说不了太多话,二老就相对而坐,相视而会心地微笑,在无言中交流着真挚的情感。每当刘达告别时,严老总是一直送到大门。

他对下属和学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谁工作有困难,生活有困难,他都尽量帮助解决,包括两地分居、学非所用、子女就学、婚丧嫁娶,他都热心帮助。有一次,一个原在黑龙江工作的日本籍干部的子女来找他。这个女孩的母亲(即这位日籍干部)1977年曾回日本探亲,回来时带一笔日元。当时海关工作人员要她存在海关,用时来取,但她不知道存放时已经兑换成人民币。1990年,她去取钱时,由于汇率变化,损失很大。她让女儿来找刘达。刘达认为,海关处理这事时,是根据当时的政策,无可非议。但这事造成的损失太大,个人无力承担,应该从实际出发,酌情处理。他为此事,跑了多天,终于0解决。

“我不算教育家”

1982年夏,《北京晚报》约我写一篇刘达的专访。内容主要是呼吁国家要重视教育,以“百年树人”为题。文中我称他为教育家,他不同意这个称呼。蔡元培只作了几年北大校长,人们都称他为教育家,你当大学校长、书记几十年了,还不能叫教育家?!他说:“当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有,但不系统,不完善。我自己不教书,我非常尊重专家和教授。到科大上任之初,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拜访在科大任教的教授和科学家,形成了我对办好科大的一些想法。主要是加强基础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惜当时政治运动太多,我到任不久就去搞‘四清’,‘四清’的队伍还没撤回来,‘文革’又开始了,没有时间去实现这些想法。大学里领导核心很重要,要真正实行民主也没这么容易,从上到下有许多糊涂观念。比如,我作书记,有同志说在党委会上 书记一人算三票,副书记算两票。党内哪有这种规矩?可说服这些同志也不容易,因为那时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有许多地方和部门还不是一人说了算!我说我只算一票,大家刚适应,‘文革’一冲,党委垮了,谁的票也没有用了。粉碎‘-’以后,我到清华大学,主要是坚定不移地‘拨乱反正’,为一大批蒙受不白之冤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平反,有些办学的想法还没有条理化、系统化(主要是想办成文理并重的大学,摆脱旧模式的束缚)。所以,应该说我懂得学校的工作,解放后对党的教育事业有一点贡献,还不能算是教育家。”

举办“回炉班”

刘达一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奋斗了近四十年,每到一个学校他都以自己的勤奋、智慧与魄力,赢得师生的爱戴。他办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授学者,注重领导班子的团结。中国科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这是刘达在任学校党委书记时始终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刘达以敏锐的目光,抓住学校的远景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三代教师队伍。首先从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调进一批“高才生”和经验丰富的科技工作者,形成了稳定的第一代教师队伍。这一代人为科大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科大在“文革”后迅速恢复和繁荣的基石。其次,他置所谓“近亲繁殖”论这样有争论的问题而不顾,从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出发,在科大第一、第二、第三届的毕业生中留下了一大批人,形成了科大第二代教师队伍,这些人先后担负着许多岗位的领导工作。第三,在“-”横行的“文革”后期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刘达以无畏的胆略与魄力,顶住压力与攻击,适时地在全国范围内挑选300多名1967-1970届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组织他们回校,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取得了成功。现在,在科大以至在一些科研部门挑大梁的教授学者,有许多就是“回炉班”的学生。说起这段往事,知情者都佩服刘达的远见卓识。改革开放以后,他在教育工作中坚持拨乱反正,适应时代潮流,从不墨守成规,不愧为教育家的称号。

一时急中生智

面对逆境,刘达总是冷静、从容、机智地应对,显得坚定、乐观而又风趣。“文革”中,中国科大迁往合肥。一列列火车的设备到站后都要去搬运,刘达已年过花甲,也让他去搬,他是搬不动了。工宣队长走过来说:“刘达,怎么你没出汗?”刘达不愠不火地说:“我的汗,这些年都出完了,没汗可出了。”那个安徽著名的造反派头,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气呼呼地走了。这事在科大传开来,师生都都高兴,好像是替大家出了口气。那时,经常有人来“外调”。“外调”的人总是要刘达按他们的要求提供“材料”,稍不合意,就拍桌子,训斥刘达:“态度放老实点!”刘达平静地回答:“正因为老实才这样说。按你们的调子说,就不老实了。要谈就这样谈,不谈你们就走。”

“文革”中,凡关在“牛棚”的人都要挂着牌子排队去食堂吃饭。刘达胸前是一块“走次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背后是一块“反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两块牌的两根铁丝交叉在刘达的脖子上。有一次在走向食堂途中,另一派来抢刘达。在一片混乱中,刘达奋力脱下两块牌子,拼命向关押他的一派跑去。多少年后,他谈起这件事时说:“我如果不快点脱下牌子,两派一拉,非把我勒死不可;我如果不跑回关押我的一派,跑到保我的一派去,两派会打得更厉害。这是我在‘文革’中最危险的一次。”我问他:“当时怎么判断那么快?”他说:“一时急中生智,一切判断都发生在十几秒中,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跑得那么快,大概是一种求生的欲望和对两派打斗的忧心在潜意识中起作用吧!”

2、王凤江

王凤江,1924年生于黑龙江省肇州县一个贫农家庭。他17岁就当了长工。生活的艰苦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毅力和敢作敢为的性格。1946年12月,民主联军进驻肇州进行土改的第三天,他就积极报名参加了民兵组织。

1947年,王凤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不久,王凤江先后参加了昌图攻坚战、彰武战斗和闻家台战斗。他以顽强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经受住了战斗考验。

1947年9月,王凤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了。10月1日,为了打开解放锦州的门户――义县,王凤江所在部队投入到攻克义县的战斗中。王凤江所在连担负着攻占吴家小庙的任务,能否迅速地解放吴家小庙,直接关系到义县县城的攻克和整个锦州战役的进程。

在吴家小庙方圆500米的范围内,敌人以犬牙交错的地堡、地雷阵、铁丝网构筑了三道防线,并有义县城内守敌的炮火支援,形成了强大的固守火力网。战斗一开始,王凤江首先领到了爆破任务,他和几名战友拿着三根捆在一起的爆破筒,在部队火力的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第一道防线冲击。一同执行任务的战友一个个在他的身旁倒下,而他仍继续前进,终于接近了防线。他随之一跃,猛地将爆破筒掷向敌人的碉堡。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机枪、铁丝网被炸上了天。接着,他和战友们又一鼓作气,摧毁了敌人的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上的敌人负隅顽抗,并进行连续的反扑,企图夺回失掉的阵地。战士们用以掩护的残墙断壁和其它掩体上,被敌人的枪弹打得像蜂窝一样。王凤江回头看到身后的许多战友倒在了血泊之中,连长在突破第一道防线时就牺牲了,他所率领的两个机枪班只剩下两挺机枪,副连长了受了重伤,七名排级干部,六名牺牲、一名重伤,全连伤亡极其严重,前沿阵地失去了指挥。王凤江高喊:“大家注意隐蔽,暂时听我指挥。”战友们在王凤江的指挥下,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战斗持续了六个多小时,仍不能攻破敌人的第三道防线。此时,王凤江感到如果不采取办法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将会延误大部队攻取义县的计划,给部队造成更大的伤亡。于是,他命令大家把手榴弹,以及敌人丢弃的60炮弹集中起来使用,一齐投弹。接着,他第一个冲出阵地,高喊:“共产党员,不怕死的跟我冲!”战友们紧随其后,像猛虎下山一样,迎着枪弹向敌人猛扑过去。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后面的又冲上去,王凤江一直冲在战友们的最前头。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惊呆了,其防线在勇士们的冲锋面前终于崩溃了。

在整个战斗中,全连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击退了敌人七次反扑,共击毙敌人副营长以下450余人。解放军虽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仅剩了17名勇士,但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夺取的阵地成为解放义县的立足点,并为顺利进军锦州奠定了基础。战斗结束后,纵队授予王凤江所在连为“钢铁连队”的光荣称号,王凤江荣获三大功。

在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王凤江累计立大功七次。1950年9月,王凤江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王凤江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朝鲜战场。

1950年10月,志愿军发起了入朝作战后的第二次战役。12月,王凤江所在部队从平壤出发,五天急行军400余里,到达集结地点――临津江边,做好渡江准备。王凤江所在的“钢铁连”再次肩负起突击连的任务。

12月31日17时5分,五颗照明弹划破了刚刚降下的夜幕。“钢铁连”的勇士们冒着严寒,跳入尚未封冻齐腰深的水中,涉水过江,向对岸发了冲锋。副连长王凤江带领全排率先冲上岸来,立即打开突破口。战士们在江水中浸泡过的棉衣棉裤,上岸后很快冻成了“冰甲”,他们一刻不停地向敌人盘踞的147高地发起了冲锋,仅用45分钟就攻克了高地。连续的激战,使战士们忘记了寒冷,“钢铁连”又向纵深发展,连克守军炮兵阵地以及马智里、于义军守敌,于1951年元旦拂晓6时到达预定地点――大村,取得了突击渡江的胜利。全连荣立二等功,并荣获“临津江突破英雄连”锦旗一面。

1月2日18时,部队奉命开赴釜古里地区,目的是切断议政府到汉城的公路,围歼议政府守敌。部队2日夜晚到达釜古里,前卫一营一连、三连经短暂的激战,攻占了釜古里小学,四面山头上被惊醒的敌人,以密集的火力进行反扑。“钢铁连”奉命夺取学校左侧敌人占据的小山,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以策应一营,卡死敌人南逃之路,为主力部队赶到聚歼敌人创造条件。部队面对的敌人是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著称的英国皇家第二十七旅来复枪团。“钢铁连”经过几次连续冲锋夺取了这个对我一营威胁极大的小高地。敌人为了逃走,从高阳开来了皇家重坦克。在炮火支援下,整营的敌人向已被“钢铁连”占踞的小高地发动连续的集团-。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当打退敌人第三次反扑时,“钢铁连”除副连长王凤江外,班以上干部全部壮烈牺牲。师参谋长薛剑强和团参谋长王世庸赶到“钢铁连”,亲自指挥布署战斗。这时,敌人又发起了第四次冲锋。一发炮弹呼啸着向团参谋长王世庸身边飞来,王凤江高喊一声“卧倒”,并奋不顾身地将参谋长扑倒在地,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参谋长。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了,王凤江为了掩护-,为了保家卫国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王凤江的牺牲更激起了战友们对敌人的仇恨,他们一边悲愤地齐声高喊为“副连长和战友们报仇啊”,一边把0的子弹猛烈地射向敌人。当他们打退敌人的第七次反扑之后,后续部队终于赶到了。此时此刻,钢铁连的阵地上仅剩下七名勇士在固守着。

为了表彰王凤江烈士的功绩,上级党委为他追记三大功。军党委授予王凤江“保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将王凤江担任过排长的“钢铁连”一排,命名为“王凤江排”,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向十大功臣、保国英雄王凤江烈士学习。1958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为了缅怀革命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将王凤江烈士的遗骸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

1、姜圣阶

姜圣阶,化学工程学家 1915年11月14日生于长春,籍贯黑龙江林甸。1936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学院机电系。195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12月28日逝世。 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等职。20世纪50年代,在主持永利宁厂改扩建过程中完成了百余项技术革新,其中氨合成塔、流态化技术在硫酸生产中的应用、无烟煤代替焦炭制取合成氨原料气、层板包扎式高压容器等具有创新性。60年代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军用生产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厂,对后处理工艺流程进行了两项革新,使中国钚生产技术达到先进水平。80年代组建国家核安全局,为建立中国核安全监督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专著有《合成氨工艺》、《后处理工艺》等。 曾获1956年国务院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等,并曾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标签: 大庆 人物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paihangbang/3qlk8.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