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初中语文教案7篇

初中语文教案7篇

教师们编写教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教案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事先制订的文字材料,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教案7篇

初中语文教案篇1

每学期一次的学校绿色耕耘杯青年教师作课及反思活动已落下帷幕,纵观近两个星期的教学过程几多感慨,几多收获。今年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二十个年头,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作课,但此次活动我更是倍加重视,充分准备,深钻教材,力争完美。

经组内老师共同研究,我们选择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春》。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时隔三年,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

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初中语文教案篇2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 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 (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 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 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 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 (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初中语文教案篇3

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初中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骈死(pián)食马者(sì)槽枥(cáolì)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初中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初中语文教案篇6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初中语文教案篇7

一、本课教学概述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a. 仿造类比法。例如: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a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a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b1.成分残缺。例如: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b2. 成分赘余。例如: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标签: 初中语文 教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z2p4kd.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