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高一钠教案7篇

高一钠教案7篇

写教案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写教案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教学的主题思想,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一钠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一钠教案7篇

高一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法建议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一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复习总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高一钠教案篇3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日期

9月1日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要求学生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

二、探究新知

1、找出等量关系

2、列方程解题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要求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述。

交流中板书学生可能想到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让学生先自主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式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三、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学生说出列方程解题的步骤。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1——5题

五、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高一钠教案篇4

一、教学计划的描述:

上学期由于复习初中内容,这学期继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继续使用pep 《必修二》,共三章,分别是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共四章。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弯曲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的:学习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能量和守恒的角度培养学生处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曲线运动》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讲述了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征。

在第二单元的第二、三节中,阐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并用这种方法详细研究了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单元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和离心现象的例子,分析圆周运动的例子。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知识;第二单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第三单元,第四节,学习天体运动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三章,《机械能》,可以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节,关于功和力。

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节讲动能,动能定理,引力势能。第三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高一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高一钠教案篇6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一钠教案篇7

[班会背景]亲情是一切感情的基石。刚刚进入高一的孩子们,有很多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学着适应内宿生活。耳边没有了父母的唠叨,生活上也少了些悉心照料,在一桌吃饭的机会少了,在一起聊天的机会也少了,对于亲情表达方式的这种转变很难理解,也很难把握和适应。

[班会目的]

1、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从而在平等的对话中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

2、在理解亲情的表达方式和思索亲情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盈的人。

[班会时间]20xx月17日第三节

[班会地点]综合楼②三楼多功能厅

[班会形式]诗歌朗诵、舞台剧、互动交流、歌唱等。

[班会过程]

前序

在钢琴曲在伴奏中,两位同学朗诵原创诗歌《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从而把大家带入一个温馨的话题中————亲情。

第一幕宿舍里

开学了,同学们都迎来了崭新的高中生活,但是默默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内宿生活,常常独自一人,在宿舍呆呆的等着父母的来电。

感觉孤独无助的默默期待父母的电话,想跟他们说说自己的学习生活。可妈妈在电话里问完学习情况和生活费后就因为工作忙二匆匆挂断了。

第二幕教室里

课堂上默默认真学习,可不善于表达的默默在下课后却只能在独自一人。在羡慕同学们热闹的谈论,渴望温馨的友情的时候,也犹豫的的想去尝试,可最终一番内心挣扎过后,“妈妈要我努力读书”战胜了停留。

第三幕生日前的期待

生日那一天的默默觉得周围的一且都阳光灿烂。可打给爸爸的电话,同样是因为爸爸的工作忙,只是在询问了成绩之后就匆匆的挂掉了,连默默的生日都忘了。

“成绩,成绩,成绩是一切吗?您们还爱我吗?爸,妈,我希望你们能再多陪我一点,多爱我一点。我知道,钱很重要,你们是为了我在拼命工作,奔波劳碌。可是,在我心中,我更需要你们……”失望之下的默默突然觉得天都阴了下来。

亲情互动环节

主持人组织现场的家长和学生对默默的故事进行交流讨论,并提问观众:

1、您认为,故事中,默默的爸妈爱默默吗?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呢?

2、您认为默默的想法对吗?会不会要求太多了,不懂事?那您的孩子身上有发生类似默默这样的情况吗?

3、在您看来,亲情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4、你认为,默默和爸爸妈妈都应该怎么做才会取得相互的理解呢?

5、您对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希望他会有怎样的生活?

第四幕默默家里和教室里的默默

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回到了家里,因为生意的问题爸爸和生意伙伴赵总打了个电话。电话中,赵总为了看女儿的才艺比赛推掉了第二天的生意,一句“我们家长对他们的呵护,才是孩子最大的动力!”让爸爸心里收到了触动。在妈妈无意中看到女儿的照片想起女儿今天生日的时候,心底突然明白了女儿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主动推掉朋友聚会,焦急而又兴奋地赶往学校看望女儿。

教室里的默默在失望之余,用日记来倾诉自己对亲情的渴望……

第五幕校园的路灯下

突然出现的爸妈赶走了默默心中所用的乌云,心底的倾诉更像阳光照亮了默默一家。爸爸妈妈陪着默默度过一个美妙的生日,一家人的幸福与温馨洋溢在那个夜晚。

第六幕真情表达

孩子们走上台去大声的说出对爸爸妈妈的爱和感动,并献上一只表达亲情的康乃馨和一个深情的拥抱。

尾声

在《爸爸妈妈》的歌声接近尾声时,班主任高老师对班会做小结。

主持人谢幕。

标签: 教案 高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g54edk.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