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热点 >教师文案 >

初三化学教案6篇

初三化学教案6篇

做好新学期工作的基础上,少不要制定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预先撰写的文字载体,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三化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三化学教案6篇

初三化学教案篇1

空气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初三化学教案篇2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初三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

写出化学式,组成元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合作计算,可用计算器?

讨论:(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1)完成下内容;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据上表讨论: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是?

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两组中是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的图片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图片

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腈纶在加热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三)环境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在发明什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三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篇5

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 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要领概念。

三.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六.教学程序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归纳 课堂练习 探究 归纳总结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铝在氧气里燃烧。

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剧烈。 根据以上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 分别写出几组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打基础。 结合文字表达式,了解化学反应能及化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联系文字表达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 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 1 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 明确氧气的 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直 化学性质。 观到形象思维”的过程,体现 直观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生活中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相关的课后习题 强化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反馈,矫正

讨论 达标练习 课后思考

你家用什么燃料烧水,做饭?燃烧过程 分析综合强化思维能力 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燃料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2 .举出一些你知道的化学反应及有关事 例,从中体会化学有什么重要作用?

初三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

?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板书〕: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化学式:na2co3,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nahco3 ,俗称小苏打;化学式: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通过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处理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的用途,碳酸钙在建筑业上的用途,碳酸氢钠焙制糕点、治疗胃酸等。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co3

co2↑+h2o

?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

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能或不能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标签: 化学教案 初三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redian/jiaoshiwenan/4v3en7.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