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励志 >励志人物 >

献给爸爸的回忆

献给爸爸的回忆


爸爸一生工作勤勉、认真,从不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他就像一颗万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哪里发光。

50年代,爸爸任乡村小学教师。孩提的我,对爸爸这段经历亲身感受甚少。从妈妈絮絮叨叨抱怨中,我知道,爸爸那些年,因乡村交通不方便缺师少教,自然调动频繁,甚至二、三年搬一次家。先后在下窨子村、孤榆树村、石头河子、镜泊湖水产养殖场等小学当老师。从妈妈唠叨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55年爸爸在水产养殖场当老师。一天,狂风大作,突然把学校的铁皮房盖掀起一角。爸爸为了国家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房采取措施压住房盖。妈妈在房下吓得变声地喊:“你不要命了,快下来”。爸爸全然不理会,直到把掀起的房盖压好为止。这事,我常听妈妈唠叨,妈妈说爸爸傻,干工作连命都不要了。我想象得出,湖边那七、八级大风,把人从斜滑的房盖上刮下来,不就像秋风扫落叶嘛。

献给爸爸的回忆

60年代,爸爸调县税务局工作,一干10年。开始在市场收管理税。当时自己根本不知爸爸这工作是干什么的。一次我和二弟上市场去玩,见到爸爸管小商小贩,我小哥俩很高兴,央求爸爸向小商小贩要点瓜籽,爸爸不同意直赶我们走。旁边一位年长小贩见状,忙从筐里给我和二弟一人一捧松籽。爸爸急了,拿出二角钱给了那小贩,他俩还撕巴半天。晚上我哥俩自然遭到一顿训斥,再也不敢去市场了。

爸爸好几年工作在离县城很远的镇税务所,往返靠自行车代步。为了安心农村,扎根农村,星期礼拜很少回家照顾我们。妈妈十分坚强,为支持爸爸的工作从不扯后腿。一年初春,爸爸小住几天又回镇所。刚离家个把小时,又回来了,我一看,爸爸成了“落汤鸡”,一问才知,爸爸为了赶路,从冰面上行走,不慎掉进江里。爸爸换换衣服,二话没说又走了。我着实为爸爸这种敬业精神感动。事后我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因真实感人,受到老师表扬,还得了高分。

如果50年代我家用东搬西走形容,那么60年代我家定居县城后,爸爸工作特点就是颠沛流离了。我的印象是爸爸很少在家。妈妈常说:“你爸爸在单位什么好事都落不下。”当时我不理解怎么回事,后来我明白了。三年困难时期县直机关在江富村成立农场,爸爸被抽出来种地,后来让他赶牛车,人送外号“邱老板”。我也曾见爸爸赶着牛车进城,但我不知道他干什么。从妈妈口中得知,爸爸是为农场送公粮。

那时我家生活十分困难,不是夸张地说,当年我不知道什么叫吃饱。姥姥来了,妈妈给她贴了一个纯苞米面锅贴儿,当时把我羡慕得直流口水,幻想什么时候能享受此待遇。我家常年苞米面掺代食品,因吃不饱,我哥们常在家偷着烧土豆、烧大葱、烧大蒜,到野外挖老鼠洞取黄豆炒着吃、拣煤核、上山打柴禾……妈妈常说,你爸工作叫真,家这么困难,你爸整天送公粮,家里却没见着一粒粮食,哪怕抖麻袋底也够我家吃一顿饱饭的。

社教时期,爸爸常年蹲点、包队,却从没见从农村拿回什么农副产品;文化大革命,爸爸常年从单位抽出要么上水库,要么参加修国防公路,要么参加农村工作队……他像一颗万能的螺丝钉,更像一头老黄牛,执著而默默无闻地耕耘着。

70年代机关精简,爸爸又摊上“好事”,他又无怨无悔地服从精简,调到企业县物资公司。那年代盛产“以工代干”,而爸爸则是“以干代工”,当了保管员,但总算结束了20年常年在外,家中有他不觉多,没他不觉少的生活。而爸爸那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仍然是一如既往。

当年爸爸管的库是建工材料,因物资匮乏,买一箱玻璃得计委下达计划。为了变废为宝,他发现一些坏玻璃扔了可惜,就学会了割玻璃。一些家庭或单位需要十块八块,他就割出来,单位也有小小的收益。一次,爸爸的老同事、老朋友财政局长董叔到爸爸单位割了几块玻璃,董叔也挺有意思,交了款,便将玻璃夹在自行车后架上,骑上便走,不慎玻璃全部掉地打碎。董叔回头找爸爸又割了几块,董叔说就这么几块玻璃别要钱了,爸爸执意没有同意,为这小事爸爸把董叔都“得罪”了。

爸爸平平淡淡地走了,长眠于平顶山。每年清明或七月十五,我们都会到坟前凭吊,寄托我们的哀思,追思爸爸那平凡的往事,汲取那份丰富的精神遗产,提醒我们像爸爸那样做人、做事,无愧于自己有限的人生

标签: 献给 回忆 爸爸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lz/renwu/med8.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