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励志 >励志美句 >

从井水到自来水

从井水到自来水


从井水到自来水
“井”字两竖两横,中间是一个口,这就是汉字的形象文字,它生动地表达了“井”字的形态。“守住一口井”就似守住一个家。井是家庭的水源,一个院落或一户人家要有一口井,而井所在的地块是露天的,它被称为“天井”,人们都认为井是要通天的,井水才干净才可饮食。解放前,除了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开始建自来水厂,城里繁华地段开始饮用自来水外,中国许多中小城市的居民仍然用井水煮食。

我的家乡-福州,上世纪50-60年代城里的许多地方居民仍然是“依井而居”。城里都司巷的每个院落都有1-2口井,我家居住在一个大院落北面的花厅里,天井是一块约20平方米的正方形水泥地,四周由花岗岩石板围成的六边形走道(参考照片天井式样)。一口井位于天井的南侧。这口井是我们生活饮食的唯一水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我能够帮大人吊水、拎水桶起“围着井边”干活成了我为母亲分担家务的亲密场所。母亲在井边洗菜、洗衣服,我母亲提水。厨房水缸没水,几个兄弟也时时为母亲提水灌入水缸。照片取自网络囊邮斋博客中的福州叶在寄故居二进后厅和后天井(其右侧有一古井),其后天井与我故居天井形状相似。谢谢作者!

我们兄弟几个就是吃井水长大的,中医书上说:“井水,甘、平,消热解毒,利水。”“冬暖夏凉”,当然,吃惯井水的人却并不在意医书上的这些功效。20多公分口径的吊桶上系着约3米多长的软绳,放入井中的水面,将绳用力往侧面一甩,吊桶便会翻一个跟斗口朝下,慢慢地井水便会流入桶内,如果没装满只要装桶稍提起再快速放下,整只水桶就会淹没井水以下,此时就能提起满满一桶水了。这样的“技术活”大概是小学高级时母亲教会的。我家这口井还经受过干旱考验,有一年福州久干无雨,居住在渡鸡口的大舅家的井打不出水了,表哥、表姐三人挑了两付水桶到我家打水。

读中学时,福州五中(今格致中学)的团结楼边上的学生食堂有一口大井,井上用木头搭起支架,中间有一平台,提水师傅站在平台上,使劲地把装在大杠杆一头的竹杆及其下端的大吊桶往井下压去,待灌满水后,利用杠杆另一端的重物支撑的杠杆原理,把水提起倒入水槽,水槽水再流入一个大水桶里。这个情境今天仍然历历在目,生动有趣。这种取水方法在当时的福州温泉路上的多家澡堂都可见到,在热气腾腾的井架上,一头木杆落下另一头木杆便升起,滚烫的温泉水便徐徐地沿着水槽流入浴池里。

1964年8月一列火车将我和同车的十几个同班同学,送到一个大城市-上海,一个只吃自来水不喝井水的城市。记得大约是8月20日我们入住当时的外白渡桥边上的浦江饭店,第二天一早在餐厅里我吃到第一顿上海的早餐-白米粥加肉包子。当我尝了第一口粥时,便感到整口充满了“漂白粉”(氯气)味道,完全没有家乡粥的甘甜味。这就是我从此告别井水,开始喝自来水的感觉。中午时,窗外响起了小木头敲击木箱的声音,与木击声同时的是小贩的“赤豆棒冰,奶油雪糕”的叫买声,信步迈出大门外买了一根雪糕,唉呀,雪糕里除了甜奶味外也同时有自来水的氯味!


从井水到自来水,仅仅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小小的变化,但它却是我国城市改造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口井就是一个家,一口井也可能就是一个村落,房屋只能是草堂、砖木结构并以1-2层为主。但有了自来水,可以造起多层甚至高层建筑;有了自来水便改变了卫厨设备,人口可以大量聚居……。

如今,无论城镇规模如何,全都有自来水设施。发达地区的乡村现在也都用上了自来水。

如今,成语“背井离乡”中的“背井”已无“井”可背了,“乡”的泥土气也逐步消失,因为许多农村也在城镇化了。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自来水的水源与水质也日益受到污染,于是寻找干净的水源与加大高科技的水质处理,便成了当务之急。

天井和井是中国古居民建筑中最有生活气息的构件,它是古人天地合一的物证,而井水,它是天然的水质,它充满着大自然给地球生物的灵气。

今天我们还能在何时、何地打一口不受污染的水井呢?

河道污染了,井水也同样污染了!

古人的“井居”与“草堂”如此简单的“天井”文化,对现代人来说,要重新再现反倒成了一种奢望与企盼。

这真是一种很可笑的辩证法。

我,一个从喝井水到喝自来水业已近半个世纪的人,尽管如此,现在我每逢外出旅游,偶然见到乡村的古井,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井水的味道也只能在记忆中去“回味”了,现在我们可以制造所谓的纯净水、矿泉水,但与纯天然的井水会一样吗?

标签: 井水 自来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lz/meiju/lkep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