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励志 >励志美句 >

旱地窝瓜

旱地窝瓜

旱地窝瓜

旱地窝瓜


窝瓜还是旱地里的好吃。雨水一大,或是胶泥地结出的窝瓜长的水菜菜的,没一点面气,咬一口吱地在嘴里冒一股水,连味道也是水菜菜的。所以,村里的窝瓜都往沙土地里种。

沙土地不能是纯沙地,是那种沙里有土,土里含沙的地才合适。纯沙地漏肥漏水,地力自然不足,别说是种窝瓜,连草都长不了几根。而地力很足的胶泥地、上水地,窝瓜吃架不住那过分的地劲,种上后就发了疯地长,不仅窝瓜秧子、叶子黑油油大呼呼一长一忽扇,而且结出来的瓜也个头大。个头大是大,可到了秋后,或是长大后要摘的时候,窝瓜长得再大也是嫩的,用指甲一掐噌地一声,随之就是一股水,那窝瓜就好吃不到哪里去。沙土地种窝瓜就不是这样了。雨水大了小了都能自然调节,肥料上多上少也不至于流失,地力不大不小正适合窝瓜生长。

春天里把瓜籽儿用水泡了,等刚刚努出一点芽,就往地里点种。那芽儿要不长不短才好,长了风吹日晒容易干枯,短了一旦水份不足再往破顶那个瓜籽皮也有难度,所以生芽儿是个技术活儿,不是谁想去干就能干的。

种窝瓜不和种其它作物一样,是一个细活儿。种前要开窝子,按照一定的株距,把肥料一窝子一窝子和土掺匀了,然后拍瓷实了,等瓜籽生好了芽儿,再把窝子挖开,仔细地把瓜籽放在不深不浅的土里,埋好后再稍用力拍一下。别看这最后拍这一下,力气要不大不小要正好,用力大了湿土会结成一块泥板,窝瓜嫩芽儿顶不动就被扼杀在泥里,而使劲小了则容易被阳光晒透,小芽儿还没扎根就干巴了。种好后用不了多久,先是顶出地皮一棵鹅黄色芽儿,仅一天半日就分成两个小瓣,过三天两日,颜色就变成了淡绿,不出五天那两片嫩芽一准染成了墨绿。再看那两片叶子,厚墩墩胖呼呼煞是喜人。这时候,老天不下雨最合适,要好好地蹲苗,否则就会蹿成一棵"豆芽菜"。什么时候把根子墩得壮壮实实,又长出另一对叶子时,才没了雨水过大的后顾之忧。

窝瓜叶子总是成双配对地生长,突然有一天,从顶头上拉出了一根枝条,顺着地皮爬了起来。当瓜商的老汉们就开始了忙乎。农村里种瓜的不叫种瓜,叫当瓜商。瓜商们从窝瓜蹿出了条后就没了消闲的时候,一遍接着一遍的锄了起来。头一遍叫做锄而后边不管锄第几遍都称作漫,不管是锄还是漫,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主枝条埋在土里,把那些野枝芽掐掉。枝条大约放有一尺把半时,窝瓜开始放花,瓜商每天忙着对花,也就是为结有瓜的花儿授粉。这茬瓜叫做根瓜,由于根瓜永远也长不大,所以村里人也叫根瓜蛋子。当枝条上座上第二颗窝瓜,长到大约拳头大小时,根瓜就要摘掉,否则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根瓜蛋子占据着有利地形,影响别的窝瓜生长。其实,一棵瓜秧子上边,不管开多少花,瓜商最多只留两颗瓜,再多了地力不济不说,季节也不允许。正式坐下了一颗或两颗瓜后,枝条继续长一截,瓜商就要掐头,也叫做窝头,主要是限制枝条的生长,憋足劲长那一颗或两颗瓜。

窝瓜是一种耐旱作物,雨水或多或少有点就能很好地生长,沙土地含水量小,长出来的窝瓜自然就水份小,个头不是很大,但吃起来又绵又甜,既能当菜也能当饭。一入秋就开始摘窝瓜了,一些坐得早的,熟透了的隔些时就摘下来一些,分给社员。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吃起来分外地香。老家人吃窝瓜不和城市一样,城市人一般只做菜,而老家人却能吃出很多花样。山药蛋熬窝瓜,除了山药和窝瓜外还要放一些豆角,一般都要熬得面呼呼的,分不清山药和窝瓜才好吃,那些烂呼呼的山药窝瓜泥,缠在豆角上,绿黄两色,闯口闯口的,咽起来有点噎得慌,可味道的确好,是一种油香油香味,好人家若是有冬天存下来的羊油,呛锅的时候放上一些,那就更香了。再就是蒸着吃,把窝瓜切成三角块,蒸饭时放在蒸笼里,饭熟窝瓜熟,取出来直接吃,原汁原味是那种透着香的甜。还有一种就是煮着吃,洗干净放在稀粥锅里,粥熬好时窝瓜也熟透了,这时候就显示出旱地窝瓜的好,就是煮上三天三夜,捞出来窝瓜不化,更为神奇的是仍然是面呼呼的,一点都不水气。而熬出来的粥也格外地好喝,黄澄澄甜丝丝十分养人。窝瓜还可以切成片晒成干,放到冬天炒着烩着吃,里边稍放点肉腥,吃起来有嚼头别有风味。

其实窝瓜不叫窝瓜,严格地讲是叫倭瓜,大概是引进的品种,但是年代显然已非常久远,而且早已成为北方特产。因此,我更喜欢叫倭瓜为窝瓜,我觉得窝瓜才吃得香吃得甜也吃得开心,尤其是那旱地的窝瓜。

标签: 窝瓜 旱地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lz/meiju/80r4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