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实用文 >观后感 >

《春潮》观后感心得(特选5篇)

《春潮》观后感心得(特选5篇)

  《春潮》观后感

《春潮》观后感心得(特选5篇)

感同身受,看了以后很激动,国内很少有这样直白的表现原生家庭的影响的片子,感恩这部影片对这部分的“看见"。我们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正如影片中郝蕾饰演的母亲郭建波和金燕玲饰演的姥姥之间的母女关系,影片从开始到结尾前两人一对上基本就是郝蕾压抑、隐忍,而金燕玲抱怨、责骂,就像人与人直接相处的固定模式,特别是亲密的人,他/她总是有本事以他/她的游戏方式将你带入他/她陷阱中,达成被害者与迫害者的关系。影片牛逼之处就是将这些处理得极其生活化,就在我们积极熟悉的生活场面中,与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与母亲之间纠葛的情绪极为相似场面、事情却又完全不一样,影片中句句台词都有符合着人物所生所处环境与人物特质。有意思的点还在于这不仅仅是两个女人的“战争”,这两人之间夹着郝蕾饰演的郭建波的女儿即金燕玲饰演的姥姥的孙女,这个孙女成为了这场“战争”争夺的筹码,孙女的形象非常真实鲜活,夹在这样两个女人之中她活成了“小大人”的样子,天真中却也带着些许小孩子不该有的老练与八面玲珑。直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郝蕾才用类似“独白”的方式表达了自己长久压抑的灵魂和对母亲的“恨”,特别喜欢影片这一大段独白,这样看似戏剧才会有的处理方式恰恰是我认为最适合这个影片中郝蕾饰演的角色的表达,她不愿认的,内心中亲情无法逃避的部分——对母亲的爱,使她无法当着她的面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她们间的相处模式,没办法你一言我一语的好好表达和沟通,只会回到我不想吵架你继续喷的节奏,她只有望着玻璃窗上映出的母亲才能安静地表达。这也是一种影像中大胆的表达方式,虽异于大众审美,在这个影片中却不矫揉造作,而是最完美的表达。加上郝蕾不愧是无冕影后,妥妥hold住这近10分钟的独白,层次分明,情感饱满,虽字面意思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怨恨,背后我却听出了一句话:“对不起,我永远活不成你想要的样子。”

  《春潮》观后感想

小时候有一件事情我记得特别清楚。

寒假时候我跟着我奶奶生活,有一天她看到了我的鞋就问我你脚冷不冷,我说不冷。她说你怎们能不冷呢,你看看你的鞋,那么薄,连鞋垫都没有,哪有亲妈妈给孩子穿这种鞋的,是不是你妈妈对你不好,你回去问她。在她的暗示之下,我哭的跟泪人一样打电话去问我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让我穿这么薄的鞋。

我妈妈说她嫁到这里来的时候,婆家的气氛只能用压抑来形容。有一次过年的时候因为家里葱买的少了,我奶奶就把准备包饺子的肉馅砸到了地上,气冲冲地走了。她的三个儿子谁都没有说话,我妈抱着一岁的我抹眼泪。

等我长大以后,开始追认很多童年时期事情的意义,我奶奶的形象从一个和蔼可亲每天给我做好吃的慈祥老人渐渐变成了一个整天喜怒无常的刻薄长辈,虽然她随着年纪的增长脾气已经变得缓和很多,我也从来是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她的过往,但是冬鞋那件事情在我心里一直久久不能忘掉,这不是恨,而是一个奇妙地好奇,好奇她为什么要让我仇恨我的妈妈。

我妈说我奶奶从小是大小姐出身,还有上海亲戚,从小人长的漂亮脾气也就大,经历了很多不好的事情,虽然有时候会发脾气,但是她是一个好人。

所以当我看到金燕玲饰演的姥姥(有点忘记戏里她叫什么了,因为她真的太像我奶奶)的时候,一种夹杂着亲切和怜悯油然而生,那种语气,那种做派,那种略带神经质的责难,拉扯着我又回到了童年时场景,那时候的我看着我的奶奶,就如同郭婉婷纯真地看着姥姥。我开始想象郭婉婷长大以后的样子,郭建波的仇恨已经化作春潮溶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进了孩子的心理,希望她快快乐乐地成长,不要去恨她的姥姥,大概因为这世上的人都不容易吧。

我又有点感激我的妈妈。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有一个我妈妈一样的角色,也不是所有家庭都会让孩子在温和的环境中长大,我只能说我很幸运,也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因为那双鞋一点都不薄,我的脚很暖和。

  《春潮》观后感受

毫无疑问,春潮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也绝不仅仅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春潮是个人、家庭和时代的连接体。

母亲纪明岚,成长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她是能干、强势、雷厉风行的,笃信权力与权威,失败的婚姻使她憎恨前夫,陷入无法信任婚姻,却同时又渴望呵护与陪伴的矛盾中。对人生失望抱怨的她选择信佛自我开解。

女儿郭建波,80后,报社记者,自由不羁、理想主义、坚持真理并企图对抗压制与虚妄,对婚姻与爱情没有过多的期待,甚至抗拒婚姻,在感情里追求身体和精神的解放。

外甥女郭婉婷,00后,思想高度开放活跃,有着很强的平等观念,早熟,机灵,有自己的主见,也像母亲郭建波一样任性、自由。

纪明兰和女儿郭建波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是持久而缓慢的。

母亲持续咒骂已亡前夫,是女儿郭建波对她产生厌恶的最大原因。在母亲纪明兰看来,前夫是流氓,干出伤天害理的事,她这辈子是被前夫毁掉的。而在女儿看来,父亲给予她不同于母亲的温情,他是一个好父亲,原本美好的家庭是被母亲对父亲的报复毁掉的。

  《春潮》观后心得

纪明兰对外甥女的照料比起对待女儿有着对以往沿袭,但很明显,纪明兰和外甥女之间的温情无法被替代。她在外甥女身上进行着一种对遗憾的弥补,所以她疼爱外甥女,整日陪着她,甚至抢占女儿陪伴外甥女的时间。这种弥补式的陪伴可以看作是一种忏悔和填补。她与女儿一定程度上不可修复的隔阂感让她毫无反思吗?未必。

于是,彼此无言的纠缠、对抗、懊恼、爱与恨,此消彼长,强烈而漫长。

而对一个家庭的建构就是在这样漫长持久的情感对抗中逐渐丰满起来。这是一个有角色缺失的家庭,但缺失部分恰给出让人沉思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春潮》的极佳之处在于完全脱离男性的视角来讨论女性的自由与权利,而非通过贬低或是对比。

比如婚姻观,即便纪明兰婚姻失败,她依然认为婚姻是幸福稳定的生活的保障,所以她强迫女儿相亲。而女儿不愿随意走入一段婚姻,于她而言幸福无关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又比如选择生育的权利,女儿郭建波曾动过打胎的念头,而纪明兰却以“谋杀”冠以女儿的想法,等等。对于这些矛盾的讨论,只关乎于两代女性的自我建构。

但即便建立了冲突,角色依然有着丰富饱满的可爱面,除了真实的生活化表达,纪明兰和女儿郭建波之间的观念落差也昭示着两个时代的交替和碰撞。

  《春潮》观后体会

从50年代到8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们正在经历着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精神释放。五十、60后因为出生背景且共同经历过苦难,因而有着极强的集体意识感,也对权力有着坚定的信仰,依赖生活中一切稳定有序的事物。

而80后开始,或许是压抑已久也或许是没有苦难的虚无感使得这个群体更追崇自由与理想,企望抓住一些更真实有力的精神感,也更愿意挑战权威、打破桎梏。

到00后,也就是外甥女这一代,一个对人情世故高敏的年轻“早熟”的群体,早早地看懂世间的阴晴圆缺,反而更自由,没有阶级观,也更崇尚平等。

这一年轻群体即是春潮,是流动的希望,流淌过两代人的对抗,将给出新的交代,这或许也是影片结局的暗喻。

春来潮水,希望如斯,未来可期。

标签: 观后感 特选 春潮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syw/guanhougan/6vm71.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