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简历谷 >

励志 >励志美句 >

奇特的土家丧葬民俗

奇特的土家丧葬民俗


奇特的土家丧葬民俗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是画廊”,清江以南被我们土家人称之为前河,清江以北称之为后河”,这前后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俗话说: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无论谁家老人“走了”,做儿女的哭天怆地,人之常情。但是土家人追悼长辈前河、后河风俗确是大相径庭,前河老人“走了”打跳丧鼓;而后河则是坐丧鼓,两则各有特色。

我从小在后河长大,所以见到长辈“走了”,一般在灵堂里黑黝黝的棺材前,架着黑黝黝的牛皮鼓,两个鼓手坐在鼓旁边敲鼓边唱孝歌,另八人各配有乐器有锣,钹、鼓、马锣、勾锣、铜锣、和一对唢呐,围坐在棺材周围。吹打一阵哀乐调子,然后又唱一会儿调子非常忧伤的孝歌。孝歌的大概内容是传统的段子,或者即兴创作歌颂死者生前的丰功伟绩。那种忧伤的曲调,渲染着生死离别的忧伤,即便你与“他”不是亲情关系在那种气氛中也能感受到与亲人别离的伤痛。

前段时间我去前河吊唁一个朋友的爷爷,却是别一样的景致,灵堂时里,黑黝黝的棺材前,架着黑黝黝的牛皮鼓,黑黝黝的两个打鼓匠吼歌,赤膊的四个汉子们中踩着鼓点,踏着似虎似猴的舞步,阵阵高唱。。。。那洋溢着生命力、无所顾忌的情的潮水,从四肢、从飞溅的汗珠、从一个个狂舞蹈者心里迸射。

听一位老人讲,跳丧是古代巴人的创造,以白虎为图腾的土家人继承巴人: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认为老人“走”了是“顺脚走”、白喜事。“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的千古风俗传承至今,“跳丧鼓”和“坐丧鼓”,就象清江两岸的山水树木一样,与土家人同生同长。

打鼓匠是跳丧的总指挥,也是领唱,鼓点的变换,腔调的抑扬,撼动整个舞场的潮涨潮落,鼓点和唱腔,激昂奔放,狂傲不羁。唱词分传统段子和即兴创作的顺口溜,反映巴人开疆拓土,土家狩猎农耕,赞扬亡者生前功德,颂扬爱情忠贞趣闻。跳丧的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如“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燕儿衔泥”“牛擦痒”“狗吃月”飞禽走兽形象再现,伴之以咚咚鼓声,其雄劲狂放,令人心旌摇荡,飘飘欲仙。

清江两岸的土家人为亡者跳丧或者是坐丧为的是人情,谁家的“长辈走了”。只要在门前放响三声铳响或者是燃放一串鞭炮,就等于给周围的乡亲报信,不须登门请求,乡亲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来帮忙。烧茶做饭。傍晚亲朋好友就会燃放着鞭炮,呜长号,敲锣打鼓结伴而来,进灵堂,待孝儿孝女依次磕过头来,即敲起开声鼓,吼起开场歌,丧场长顿时变成狂欢的海洋,通宵达旦,歌舞不息,次日天明,送亡人上山入土,汉子们才响着弯弯的长号声回家。

跳丧,比的是阳刚美,“跳起来,跳起来,拿起斧头乱劈柴,好柴不用榔头打,斧头落地两喳开,你上对手一场来”。不敢上场的爷们儿,少不了听些酸话“不会跳丧的巴门站,眼珠子鼓起象鸡蛋,厨房里喊喝稀饭,肚子胀的像酒坛,糟蹋一条男子汉”跳丧是前河土家人为逝去亡灵追悼的一种独特方式,豪放、乐天的民族血液铸就它永恒的生命。

长阳现代巴山舞是八十年代兴起一种新型的群众性舞蹈,它就是由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编排成。巴山舞是长阳“三宝”中的“一宝”!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jianligu.com/lz/meiju/voxw3.html